(上接第一版)
中信重机公司高级工程师、洛阳市“十佳好军嫂”陈淑珍将患重病的丈夫从海军某部接回家中,精心照顾十多年,部队领导多次给她生活补助都被她婉言谢绝。
老城区东南隅办事处“拥军八姐妹”,1983年以来,每年都要为驻守在千里之外的“洛阳营”官兵寄去牙膏、香皂、毛巾、鞋垫等生活用品。如今,“八姐妹”已年逾花甲,新一代“拥军八姐妹”又接过老一辈的拥军旗帜,续写拥军不了情。
在这些先进典型的带动下,我市形成了全民参与、真情互动、鱼水情深的双拥工作新局面,形成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和谐一家亲的新型军政军民关系。
近年来,特色拥军已成为我市的拥军亮点。我市先后援建军营图书室78个,购买规定图书65套,其他图书51套,共4.6万册,价值38万元,进一步丰富了官兵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援建电脑培训中心12个,赠送电脑318台,价值188万多元,为官兵工作、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
为进一步加大对驻军单位的服务保障力度,市委、市政府专门组织力量对部队的衣、食、住、行等问题进行调研,制订了服务保障的具体方案。为提高部队伙食管理的质量,协助部队建立副食品基地48个,划拨菜地556亩。
每次部队军事演习,从装备装卸、人员运输,到物资供应、资金支持,洛阳市各个部门均全力以赴、全力保障。驻洛某部参加中俄联合演习,市领导带领有关委局前去慰问,赠送慰问金20万元,极大地鼓舞了官兵的士气。
视人民如父母 把驻地当故乡
洛阳人民拥军的真情得到了子弟兵的真心回报,驻洛部队在全市重点工程、公益事业建设、抢险救难、扶贫帮困、构建和谐洛阳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
2004年6月22日,黄河小浪底突发特大沉船事故,驻洛部队、市武警支队迅速出动兵力组成抢险救援分队,连续奋战12天,打捞遇难者遗体,转运抢险物资1400余件。
2005年6月,宜阳、洛宁、伊川等地先后发生洪水围困群众事件,驻洛某部迅速赶往现场,救出被困群众20多名。
3年来,洛阳驻军参加抢险救灾128次,抢救人民群众400多人,挽回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为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出了贡献。
危难之中大显身手,和平建设再立新功。
在新区水系工程建设中,驻洛某部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帮助施工单位解决了喷泉控制室渗漏水难题。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充分发挥院校优势,为地方培养3000余名专业人才,并派出专家教授32名为地方单位讲授国际形势,传播科学知识。
几年来,驻洛部队共投入兵力15万人次,动用工程机械3.8万台次,植树25万株,为农村修建水渠170多公里,修建乡村公路200多公里,建沼气池2000多个,改旱厕1500多个。
先后投资500多万元,援建希望工程小学26所,农村卫生室22个,捐赠医疗设备、药品价值80多万元。
情系人民群众,汗洒第二故乡。在支援地方建设中涌现出许多拥政爱民的动人故事。
军队离退休干部督导团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在洛阳的改革发展稳定中奉献着余热。
洛宁县陈吴乡烈士母亲杜菊兰唯一的儿子为国防事业壮烈牺牲。当驻地某部队官兵得知老人孤寡一人、生活困难后,主动承担起照顾大娘的任务。18年来,子弟兵们风雨无阻,把一日三餐送到大娘面前。冬天为了让大娘吃上热饭,战士们就把饭盒裹在大衣里,暖在怀里。
驻洛某部退休工程师李荫浓20年来资助10多名失学儿童,用爱温暖着一个个贫困家庭。
滔滔洛河水,悠悠鱼水情。愿驻洛部队与洛阳人民共同浇灌的“双拥”奇葩更加美丽夺目。
本报记者 孙梅芳 通讯员 杨相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