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资助温暖人心
昨日,当记者赶到偃师市高龙镇姬桥村王伟利家时,王伟利的妈妈和外婆正等着王伟利放学回来做饭。这是一个贫穷的家:屋内摆着几件破旧的家具,熏得发黑的毛墙,连个门也没有,屋里和外面一样寒冷。
“要不是遇到刘老师,俺全家都不知道该咋生活呀!”外婆不由自主地流下两行浊泪。
外婆说的刘老师就是姬桥村小学副校长刘新乐。
3年前的一天,刘新乐骑车回家,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搂着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在校门附近哭,他上前仔细询问原因。“家里太穷了,供不起我上学。”姐姐王伟利的一双大眼里满是泪水。
后来,刘新乐从王伟利的任课老师那里打听到,学校给王伟利免了几十元钱的学习费用,但这无济于事,因为王家实在太穷了。
“难道眼巴巴看着孩子失学吗?”刘新乐专程去家访。眼前的情景让人心酸:王伟利的父亲刚去世,留下多病的哑巴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家里房子塌了,无处居住的娘仨只好搬到王伟利的外婆家住。
“这是我见过的最穷的家庭了。”刘新乐禁不住眼圈发红。
“只要你愿意上学,上到哪儿我资助到哪儿!”刘新乐为王伟利交了学习费用,并留下一句温暖的承诺。
这一资助就是3年。去年,王伟利的弟弟上一年级,刘新乐又承担了她弟弟的学习费用。
11岁女孩早当家
王家是老、弱、病、残占全了。前年王伟利外公去世后,小伟利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放学回来,她第一件事就是做饭,然后给外婆端药、端饭。晚上,哄弟弟睡下,再给外婆洗脚,一直忙到10点多,她才能腾出工夫写作业。第二天5点,她就得起床干活。妈妈常生病,弟弟身体弱,外婆重病卧床,经常是3人同时病倒。小伟利便背着弟弟,搀着妈妈,一个个去看病。就是这样,她也从没有旷课、迟到过。收秋时,王伟利放学后晚上摸黑掰玉米棒子,然后自己一车车拉回来。秋播时,王伟利央人犁地,因力气小,拉化肥时一次就拉一袋,慢慢运到地里。
小伟利稚嫩而坚强的身影,让刘新乐依稀看到这个家庭的希望,他常对王伟利说:“这个家全靠你支撑了。”孩子的回答让刘新乐心酸:“老师,我有时实在没有信心,想离家出走。”是呀,这样的家庭重担,换一个成年人也难担起。
从老师到“父亲”
刘新乐为两个孩子争取到“两免一补”,还发动学生为王伟利一家捐款,然而他觉得还远远不够。
2004年10月,刘新乐发现王伟利握着一个铅笔头,在用过的生字本背面写字。他感到心酸,以后每隔几周,他就给姐弟买作业本和笔。一次,刘新乐看到一名学生把掉在地上的方便面踢出好远,一个小男孩跑过来,拾起来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伟利的弟弟。此后,每隔几天,刘新乐总会买一些方便面等零食送过去,还隔三岔五往伟利家捎菜、捎肉。去年秋天,天刚冷下来,刘新乐发现伟利弟弟的手冻了,连忙买了两双手套和两条电热毯送到孩子家里。过年了,刘新乐惦记着给姐弟俩买来年货和鞭炮……不知不觉中,刘新乐担起了“父亲”的角色。
去年12月初,刘新乐因感冒晚上去诊所看病,发现伟利姐弟俩在诊所外面伸头看电视。“娃子长这么大,家里从没有台电视”,刘新乐咬咬牙,从700元月工资中拿出500多元,买回一台崭新的彩电。看着伟利一家人的高兴样,刘新乐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本报记者
孙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