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五旬的陶予敏貌不惊人,却拥有10多项国家节能专利。
有人说:陶予敏取得现在的成就,是因为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和一股不服输的倔劲儿。
1981年,陶予敏大学毕业进入我市一家化工厂上班,不久当上分厂厂长。他不习惯“当官”,却对节能技术研究十分着迷。1983年,他不顾亲戚朋友劝说,毅然辞职。
陶予敏想进行节能环保研究,来自在厂里工作时的切身体会。
在生产中,陶予敏看到化肥厂造气工艺落后,有时生产一天就浪费一二百吨的煤。“必须研发出更高效、更节能的煤气发生炉”,陶予敏下了决心。
为了筹集资金,召集技术人员全力投入这项技术研究,他四处筹资,负债累累,有时连买米面的钱都没有了。他从基础理论做起,每天带上一个干馍一瓶水,到市图书馆去看书,经常一坐就是一整天,坚持了快半年。
付出总有回报。陶予敏针对五步法造气工艺存在的问题,前后试制了12台煤气发生炉,直到第13台,他创造的两步法制气新工艺终于获得成功。去年,陶予敏的两步法工艺基本定型,并获得国家专利。
过去,化肥行业主要是用煤制成半水煤气,采用五步法制气工艺来合成化肥的原料——氨。由于该工艺煤耗大、生产效率低、煤气热值低、清洁度低等缘故,一些公司不得不关闭水煤气发生炉,改用价格昂贵的液化气、天然气、焦炉煤气等,使生产成本剧增。
陶予敏踌躇满志地说,现在全国较大的化肥厂有700多家,绝大多数企业采用五步法制气工艺,平均每家企业每天耗煤500吨以上。如果进行两步法工艺改造,每年可节省上百亿元的资金。同时,使化肥价格稳定,对农业生产意义重大。
20多年的孜孜追求,使陶予敏先后获得煤气涡轮发电机、三碱脱硫、小型内燃动力发电机组等10多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都以节能环保为主,部分专利技术实现成果转化,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报记者 石蕴璞 实习生 周鸿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