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市领导和红崖村群众一起拍“全家福”。
记者 高山岳 通讯员 贾春生
摄 |
|
省、市领导看望喜迁新居的红崖村群众。 记者 高山岳 通讯员 贾春生
摄 | |
《河南日报》记者
平萍 本报记者 武平乐
2月15日,农历腊月廿八一大早,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便驱车前往位于豫西嵩县深山区的红崖村。他是为了赶赴一个特殊的邀约。同去的还有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连维良,副省长刘新民,省委副秘书长白建国,省农业厅厅长张广智,省扶贫办主任张成智,洛阳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郭洪昌等省市领导同志。
“今天腊月廿八了,徐书记赶这么远的路来看望俺们,俺心里真是非常感激,想掉泪。”
2月14日下午,徐光春收到了嵩县黄庄乡红崖村党支部书记卢新政和村全体党员群众的一封来信。信中说,春节来临之际,红崖村人民感谢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徐书记的关心,我们全村486口人全部从深山搬了出来,住上了新房,生活得到了改善,恳请徐书记春节来我们新村看看。
读完来信,徐光春非常高兴,当即决定改变原有安排,第二天就去红崖村看望慰问村民。
山高路远,经过3个多小时的行程,徐光春等领导同志来到了红崖村。车入村道,一排排整齐的农家小院映入眼帘。背靠险峻的大山,一条平坦的水泥路从村前穿过,这里就是从深山中搬出来的红崖新村。
村里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看到徐书记来了,村民们非常激动,纷纷围拢过来,徐光春高兴地同乡亲们握手问候,祝贺大家乔迁之喜。
村民们争着向书记表达走出深山、迁入新居的喜悦心情,老支书卢金寿动情地说:“今天腊月廿八了,徐书记顾不上回北京自己的家,却赶这么远的路来看望俺们,俺心里真是非常感激,想掉泪。红崖村村民做梦也没想到能从山上搬到山下,从山里走向山外,住上新房,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俺们红崖村村民不会忘记李长春书记和徐书记的关心。”
“红崖村的条件差,不适合居住,最好的办法是整体迁移。”
红崖村村里两沟夹一山,山高路险,峡谷中多悬崖峭壁,多处石崖泛着红色,寸草不生,村名也由此而来。全村共有156户人家486口人。
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一直关心着红崖村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
1995年2月,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长春同志跋山涉水来到红崖村访贫问苦。电不通,路不通,水不通,孩子们上学要翻十几里山路,红崖村村民生活格外艰难困苦。走进村民们一个个家徒四壁的家,李长春的脸色非常凝重。在随后召开的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李长春动情地说:“要解决嵩县红崖村的问题,根本办法就是整体搬迁。解决这样的特贫村的经济发展问题,是我们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3年10月,已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长春又一次风尘仆仆地来到红崖村,一一询问当年他走访的农户的情况和现状。“红崖村的条件差,不适合居住,最好的办法是整体迁移。”李长春再次提出明确要求。
2005年4月,红崖村首批56户居民告别深山老房,搬进新落成的移民新村。徐光春书记闻讯后特意转达了村民对李长春同志的感激之情。李长春知道后十分高兴,并打来电话,对红崖村56户村民乔迁新居表示热烈祝贺和亲切问候。他请徐光春转告村民,要继续努力,发展生产,建设好新家,尽快富裕起来。他还希望各级党委、政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扶持贫困乡村的经济发展,关心贫困村民的生活,让山区农民早日过上小康生活。2005年7月,李长春、回良玉还对豫西山区搬迁扶贫问题专门作了重要批示。
红崖村的扶贫工作也一直受到徐光春书记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他专门就红崖村移民搬迁问题向中央领导同志作了汇报,并多次批示要求省、市加大扶持力度,尽快解决红崖村的贫困问题,为山区人民造福。
截至2006年6月,红崖村156户486人已全部乔迁扶贫新村。
“多亏了党的好政策,俺们再也不用为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发愁了!”
村民贺松强宽敞明亮的新居,徐光春亲切地询问:“这种搬迁的办法好不好,买新房自己拿了多少钱?”
“好处真是太多了,俺们都看上了电视,用上了自来水,再也不用为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发愁了。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