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3版:洛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一位搓背女工
杨贵妃沉香亭前赏牡丹
公益广告
山神庙里的小女孩
先识作品后识君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 年 5 月 3 日 星期    【打印】  
山乡掠影
山神庙里的小女孩
光武庙

  宜阳县三乡村有座古塔,过去常听老一辈人传说“山乡有座塔,离天八尺八”。我的家乡洛宁县在三乡的西面,由洛阳回家,三乡是必经之路,每次路过这里,我总要把头探出车窗,眺望那座巍巍高塔。

  高塔后面连着一座丘陵,叫汉山,山顶上有一座庙宇,叫“光武庙”。远远望去,庙宇像是天上的宫阙。因为庙宇远离村庄,孤悬山顶,小时候路过这里时,心里总会生出几分畏惧。

  三乡这个地方,古时候称“昌谷”,因地处要塞,又称“昌谷关”,相传刘秀曾在此平定“赤眉”,奠定了东汉基业。更令世人仰慕的是,传说唐朝时这里出了个诗人李贺。

  谷口竖有“李贺故里”的碑亭。石碑记载着李贺的生平和诗章。今年开春,朋友邀我一起去拜谒李贺故里,我欣然前往。

  下了汽车,站在村头打听。问了几位村民,都指证不出李贺故居的具体位置。我们只好自己划个范围转悠。先去拜读李贺碑记,再仰观“离天只有八尺八”的唐代古塔,最后向山顶古庙奔去。

  汉山,是昌谷要隘,山高,路陡直,爬起来很吃力。蜿蜒的山路通向庙宇山门,登顶举目:山川壮美,洛水东去,春风荡漾,绿野奔腾,令人情思悠悠。如此胜境,不出诗人那才怪呢!

  “春天来了!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果然,从庙里传出诗一般的童吟。我甚是惊诧:庙宇森森,古木苍苍,空寂的庙堂、冰冷的神像,哪儿来的吟唱,这般美妙,莫非少年李贺显灵?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我循着声音向庙堂后院找去,原来是靠山窑洞里传出的童音。

  我撩起布帘,跨进窑门,噢,是个山神庙!灰暗的窑洞深处,有一尊山神像。山神像前面是两个大活人:一老一小,老的是位妇人,六十开外;小的是个女孩,也就七八岁。原来是小女孩手捧书卷在朗读呢。

  小女孩看有人进来, 没吱声,以为是上山求神的,连忙挪挪小板凳,把“神”和“布施箱”让出来。

  老妇人很厚道,搬过凳子:“上次山不容易,看你们都走出汗了,快坐下歇歇,我倒碗水去。”

  这是个地处僻壤的庙宇,香客不多。“光武庙”建于东汉,多次重修,规模不小,至今,庙里还伫立着两通清乾隆年间的石碑,两根蟠龙石柱横卧在地上,但里边没有见到刘秀的塑像,倒是敬奉着各路神仙。

  老妇人递过水,闲聊起来。她告诉我们,自己在这里看庙,小女孩叫她老姨。孩子的爹、妈、哥哥都去山东打工,走两年了。小女孩八岁,上小学二年级,平时跟着姑姑在山下读书,星期五放学就回庙里来住。庙里还有小女孩的奶奶,今天一大早下山挑水去了,还没有回来。

  小女孩很乖,独自坐在一边的小板凳上,睁着一双明澈的大眼睛,静静地听我们说话。午饭时分,老妇人盛来两碗酸浆面给我们吃,一点油星也没有,但我们吃得很香。她说:“进庙来,赶上啥就吃啥。”我很惊讶,小女孩端着一只大碗,一口气吃下两大碗酸浆面。

  饭后,我把小女孩拉到身边,要过她的语文课本看:

  “你叫啥?”

  “李淑宜。”

  “住在庙里害怕不?”

  “不怕。”小女孩回答得很响亮。

  “想娘吗?”我试着问她。

  “……想。”小女孩半天才吐出一个字,泪已在眼窝里打转转。

  “娘给你写信吗?”

  “不写,打电话。”

  “电话里,你都跟娘说点啥?”

  “问啥时候回来……”声音颤颤的。

  这次,倒是我自己难过起来,我的儿子在外地上大学,一个星期不来电话我就会坐卧不宁、寝食不安,农家小姑娘今年才八岁!

  过了好一会儿,我忍不住又问道:

  “过年时娘回来给你带些啥?”

  “新衣裳。”

  “走时给你留钱没有?”

  “撇了五十块,天不亮就走了……”

  我心里一颤,连忙捧起书本掩饰潮湿的眼睛。

  “背背课文吧。”我说。

  “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它,我们听到了它,我们闻到了它,我们触到了它……”小淑宜背诵得很深情又很向往。

  童心纯净,清脆动听。山神、我们都在静听,庙里没有其他一点声响。

  离开山神庙,巍峨的殿宇、端坐的山神并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而读书的小女孩却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际。

  雪玉峰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