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们面临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文化发展的大环境,政府的政策导向,尤其是洛阳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都为文化工作者施展才华、大有作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准确把握当前文化发展的趋势,从加快建设特色突出的文化强市的战略高度,通盘谋划我市的文化工作。
一、顺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与时俱进,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格局
文化既承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理念和价值观,又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外的影响力、竞争力,从国际竞争的战略高度来看,也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近年来,国家把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接连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等促进文化发展的导向性政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和谐文化”的思想,把文化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提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
加快建设特色突出的文化强市,是市九次党代会在理性判断形势、准确把握市情、虚心接纳民意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的执政理念,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的理性选择,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我们必须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凸显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摸清家底,理顺思路,集中优势文化资源,形成文化产业发展链条,通盘谋划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努力形成文化设施先进配套、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区域文化特色鲜明、文化产业优势明显和群众文化丰富多彩的文化发展新格局。
二、突破传统思维惯性的束缚和僵化的体制桎梏,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牢固树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观
过去我们习惯于旧的思维模式,片面地认为文化仅仅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而忽视了文化发展的产业特征及经济属性,导致文化与经济层面的断裂,丰厚的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转化不成现实的经济效益,“守着金山要饭吃”的现象比比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深入人心,文化资源要素正在通过市场进行有效的整合和配置。经济与文化的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文化生产力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态势。
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文化经济带来的发展新机遇,破除只重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宣传教育功能、不注重文化的产业属性和消费娱乐功能的旧观念,树立文化具有双重属性、双重功能的新观念;破除就经济论经济、就文化论文化的旧观念,确立两者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一体化发展的新观念;破除文化建设就是只投入、不产出的旧观念,确立抓文化产业就是抓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观念,真正把文化当作一种资源,充分利用当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在新一轮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抢占先机,把我市的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做大做强。
三、坚持以人为本,在城市管理理念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把文化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内在张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衡量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和档次,不仅要看它的经济总量、内在活力,更要看它的文化含量、特色品位。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是城市的形,文化是城市的神,文化与经济只有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城市才能形神兼备。巴黎、维也纳、罗马等世界名城之所以充满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时装、音乐、艺术、电影、体育等文化品牌,丰富了城市的内涵,提高了城市的品位,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居民消费重心开始逐步向精神产品消费领域转移。我们要积极应对,及时调整文化发展战略,激活各种文化要素,积极寻求文化与经济的有效结合点,把文化的内在驱动力和对外影响力转化为城市发展的一种“软实力”。一是着眼于和谐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对人们精神的抚慰和激励作用、对社会矛盾的疏导和缓解作用、对社会成员的亲和与凝聚作用,构筑覆盖城乡、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服务平台。二是树立文化品牌意识,突出河洛文化、牡丹文化、古都文化特色,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开发市场占有率高的原创性产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三是进一步增强精品意识,通过创新文艺创作理念、文艺表现形式和文艺事业发展机制,培育洛阳的文艺创作群,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四是立足于转换机制、增强活力,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面向市场寻求发展机遇,尊重人才,鼓励创新,放手让一切有利于创新的智慧源泉充分涌流,让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我市的文化实力和竞争力。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王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