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饭吗?
10年前提出此问题,大多数人会说:“做呀!这还用问吗?”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回答:“不做,几乎从来不做。”近日,涧西3号街坊12号楼的王老太太家里发生了一件事,也与“一日三餐”有关。
王老太太家的擀面杖丢了
前几天,王老太太找擀面杖砸核桃,翻遍了厨房也没找着。王老太太很纳闷:两年前,擀面杖可是她身边必不可少之物,因为一家人都喜欢吃她做的手擀面条,王老太太几乎天天擀面条让家人享用。
后来,楼下来了卖手工面条的王师傅,王老太太家的擀面杖便用得越来越少了。每天下午快下班时,王师傅来到家属院,把一张平展干净的面板铺开,开始现擀现卖面条了。王师傅擀的面条厚薄适中,宽窄随意,并且白面条、豆面条都有。王老太太第一次买回后,家人都说好。从此,王老太太不再动手擀面条了。时间长了,擀面杖也不知放哪儿了。
现在不用擀面杖的不只是王老太太一人。记者在涧西3号街坊12号楼作了个调查,近60户居民中没有擀面条的,都是到外面买现成的。住在王老太太隔壁的李阿姨一日三餐更省事儿:家属院有卖馒头、包子、烧饼、油条和鸡、鸭、鱼、肉等各类熟食的,有卖各种凉菜、豆浆,甚至还有卖粥的……小饭馆就在楼下,买回来饭菜摆到桌子上就成!
如今,你稍留意就会发现,几乎餐桌上所有人们享用的成品、半成品都能买到,饺子馅、饺子皮儿,甚至有洛阳独有的做浆面条专用的调料。人们的一日三餐似乎对此也越来越依赖。昨日18时,记者在涧西陇北一路采访,这里车水马龙,路两旁近30家小吃、熟食店门前都围满了下班采购的人们。一拖集团大拖装配线的杜师傅一手拎着两份米皮和半只烧鸡,一手推着自行车。他说,爱人不在家,他和孩子俩人做饭太麻烦,顺道买点成品、半成品回家简单一加工,就是一顿晚饭。
不仅杜师傅,记者走访了市内几家高校、科研单位和大企业,发现现在三口之家做饭的越来越少,人们大都是买成品或半成品回家后简单加工即成。单身职工则在食堂或街上买饭,基本上不动手做饭。
超市生鲜卖场助推餐桌经济繁荣
仅靠街头这许多的熟食、便民小吃店仍满足不了市民一日三餐需求。记者发现,近几年各大型量贩、超市开办的专门服务人们三餐需求的生鲜大卖场,助推了餐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名叫生鲜大卖场,并不只售新鲜的蔬菜、水果和鸡鱼肉蛋,这里可以说是“三餐大全”。记者逛了景华路的一家超市,2000平方米的经营面积,生鲜卖场就占了一半。这里有三四十种洗净、捆扎好的蔬菜、水果,有20多种面食,有40多种熟食,有50多种制作好的凉菜、腌腊品,还有多种洗净切好、用保鲜膜封好的海鲜等,成了附近居民名副其实的“厨房”。
在南昌路一家量贩,有我市最大的生鲜大卖场。近3000平方米的经营区内,分净菜、水果、豆制品、熟食、民间腊味、糕点、肉品、海鲜等10多个销售区。200名员工忙着现场加工和销售。该卖场负责人侯守银介绍,这里有2000多种三餐用品,等于把农贸市场和酒店的操作间“搬”进了量贩。每天客流量5000多人,双休日和节日,日客流量达到8000多人甚至上万人。侯守银说,生鲜卖场迎合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在近6年时间里扩大改建了3次,仍显得拥挤。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洛阳几乎所有上规模的超市都开设有生鲜卖场。经营者说,生鲜是人们三餐的必需品,凡逛超市的顾客大都要到生鲜卖场购物。开办生鲜卖场既确保了超市销售额的增加,又带来了人气,商家都很重视。
餐桌经济实现健康快速发展需要多方支持
餐桌经济的发展,把人们从厨房里解放出来,适应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需求,改变了过去“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生活方式。
餐桌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集约化经营。据侯守银介绍,现在各大超市、量贩开办的生鲜卖场,其80%的商品是从洛阳郊县和周边地区采购的。特别是对一些蔬菜、水果的定向采购,既确保了质量,又催生了一批批蔬菜和水果生产基地,促进了农民的增收。而且,超市的批量、定向采购,也减少了菜农、果农的销售成本和超市的采购成本,一举多得。
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和管理学院院长席升阳教授分析,餐桌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经济学家有过测算,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在生活消费曲线上会出现拐点,即从生存型消费转向享受型消费。2002年,洛阳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目前市区已经达到2000美元。经济的迅速提升,推动了餐桌经济的快速发展。
席升阳认为,餐桌经济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利国利民。有关方面应该把它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去培育,制定专门的发展规划,出台多项具体措施,解决其发展中存在的食品安全,规模偏小、偏散等问题。同时,城市中的下岗待业人员,应该看到其良好的发展前景,抓住商机实现就业,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
本报记者 石文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