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中树(右)和大学同学。 |
| 梁中树(二排左一)和同学在大学礼堂前。 |
|
“一晃30年过去了,当年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恢复高考改变了我的一生!”谈及1977年的高考经历,梁中树,这位头发已经花白的市优秀教师不由发出感慨。
出生于1953年的梁中树是孟津县会盟镇台荫村人,1972年从原东良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后来,梁中树到村学校当民办教师,教初中语文。
梁中树回忆说,1977年11月前后,他听说要恢复高考,“当时广播、报纸到处都在宣传这件事,我一听就感觉‘有希望了’”。
由于通知仓促,不少人都没有反应过来,全校30多名教师只有3名男教师报考。“不少人觉得有个正式工作已经不错了,懒得再去折腾着上学,尤其是女教师”,梁中树对当初的选择感到庆幸。
“一开始,我的目标也不是很明确,跟随另两名教理化教师一起报了理科,复习一段时间觉得吃力,又改成了文科。”在当时刚刚恢复高考、学习氛围并不浓的情况下,梁中树常感到自己年龄大,并且走出校门多年,跟别人说正复习准备参加高考还有些不好意思。
尽管如此,梁中树还是要为上大学这个理想搏一搏。
复习资料少是当时面临的最大问题,一些高中老师根据以前的复习资料编写的题目被到处传抄。梁中树除了每天在课余时间抓紧复习,还经常把积攒的问题拿去找自己以前的高中老师请教。当年考试共有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5门课4张试卷,复习题形式单一,基本都是问答题。“100道问答题,那时我能连题带答案倒背如流!”梁中树兴奋地说。
考试当天,虽然没什么压力,梁中树还是相当紧张,第一场考试就把准考证给丢了,还好考第二门的时候有个老师捡到还给了他。“当时监考很松,考生都是紧挨着坐,但没人作弊。”
分数出来,他所在的镇中学7个文科考场,350名考生,只有他一人考上本科。400分的题考了240分,比重点线高出20分,但当时可报的学校很少,招生数量更是有限,已报了南开大学的他只能上开封师范学院(现河南大学)。
通知书寄到,梁中树很快成了附近几个村的名人。为了鼓励他,家里凑了120元给他买了块上海手表。上世纪70年代,120元不是个小数目,这是家里那些年最大的一笔支出。梁中树清楚地记得,1978年2月,他大哥骑着自行车驮着结婚时做的大木箱,将弟弟送到了火车站。
在学校的4年中,梁中树学到了扎实的专业知识。1982年1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被分配到新安县城关高中(现县第二高中)教书,3年后,被调到轴一中任教至今。
“如果没有恢复高考,我可能至今仍在乡镇当民办教师,上大学改变了我的人生轨道,使我的思路更加开阔,看待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很大的改变。还有,当时我们家房少、孩子多,能娶一位各方面条件都好的妻子,也是沾了恢复高考的光啊。”
本报记者 石蕴璞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