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6版:偃师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前四个月出口创汇900万美元
国瑾职专助贫困生 圆大学梦
动感偃师
公司生产车间一角
2006年洛阳市环境状况公报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07 年 5 月 29 日 星期    【打印】  
2006年洛阳市环境状况公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的规定,现发布《2006年洛阳市环境状况公报》。

  综 述

  2006年,全市各级环保部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面工作,紧紧围绕市政府环保责任目标,以“碧水蓝天青山绿地工程”的实施为契机,以整治违法排污企业、清除环境违法行为等环保专项行动为主要手段,以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圆满完成了省、市确定的各项环保工作任务,我市被省政府评为2006年度完成责任目标优秀单位,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环境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水环境状况

  地表水环境质量 全市地表水污染程度呈下降趋势。2006年洛阳市各河渠13个监测评价断面中,综合水质类别为劣Ⅴ类(重度污染)4个,占监测断面总数的30.8%,与2005年相比有所减少;Ⅴ类(中度污染)2个,占监测断面总数的15.4%;Ⅳ类(轻度污染)水质1个,Ⅰ~Ⅲ类(优良)6个。与2005年相比,洛河长水、洛河白马寺、伊洛河汇合口断面水质类别均有所好转。按综合污染指数衡量,各河渠的污染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中州渠>瀍河>涧河>伊洛河>洛河>伊河>汝河。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伊河:污染指数0.09,与2005年的0.10相比下降了12%。整体水质状况为优等级别。

  洛河:污染指数0.19,与2005年的0.27相比下降了29%,河流整体水质级别为轻度污染。其中:洛河上游水质较好,综合水质为II类,达到其规划目标的II类水质要求;中游由于受沿途诸县排入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影响,水质开始下降,综合水质为III类,达到目标III类水质要求;下游由于经过市区后,接纳了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水质显著恶化,综合水质类别变为V类,超过了其规划的IV类功能区目标要求。

  伊洛河:污染指数0.34,较2005年的0.54下降了36%。水质类别为V类,超过其规划目标的IV类水质要求,水质状况为中度污染。

  涧河:污染指数0.46,与2005年度相同,河流水质为中度污染。其中:涧河上游综合水质类别为IV类,超过其规划的III类功能区目标要求;下游经过市区后,水质进一步恶化,综合水质类别为劣V类,超过其规划的III类功能目标要求,水质状况为重度污染。

  汝河:污染指数为0.07,与2005年持平。河流水质为I类,优于规划的III类功能区目标要求,水质状况级别为优。

  瀍河、中州渠:污染指数分别为0.68、2.18,水质级别为重度污染。

  故县水库:平均污染指数为0.082,综合水质类别为I类,均达到了规划目标的II类水质要求,水质状况为优。

  陆浑水库:平均污染指数为0.100,综合水质类别为II类水质,达到了规划目标的II类水质要求,水质状况为优。

  城市饮用水源地 我市城市生活饮用水几乎全部取之地下水,2006年度,我市城市生活饮用水占供水总量的80%以上是由涧东、涧西两个水厂供给的。监测结果表明,两个水厂的洛南、张庄和李楼水源的混合水质,均达到了国家地下水三类水质标准的指标要求,达标率100%,这说明我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源的水质仍然处于良好级别,适合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和饮用。

  地下水 2006年洛阳市地下水质分布,水质有良好级和水质较差级、水质级差三个级别。水质良好井数占监测总数的58.3%,水质较差井数占总数的33.3%,水质级差井数占监测总数的8.3%。水质良好区分布在建成区外围和城市中心区的大部分地区;水质较差区分布在建成区的老城区北部和涧西工业区的局部地区。

  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06年,全市废水排放量为24132.75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1835.36万吨,城镇生活废水排放量为12297.39万吨。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44513.4吨,其中工业废水中COD为13284.85吨,生活废水中COD为31228.55吨。

  大气环境状况

  空气质量情况 2006年度,洛阳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属良好。城市区优良天数达到303天,占监测天数的83.0%,其中优16天,占4.3%,良好287 天,占78.6%;轻微污染55 天,占15.1%;轻度污染3天,占0.8%;中度污染3天,占0.8%;中度重污染1天,占0.3%。由此可见,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日均值以良好为主。一年四季,按污染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其中:冬季属轻污染,春、秋、夏季属于良好。

  在各评价因子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值达到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值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日均浓度值超标率分别为0.3%和17.3%。冬、春季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较高,这与我市冬季取暖仍然是以燃煤为主有关,燃煤是空气中二氧化硫污染的主要原因:进入冬季,西北风增加,携带内陆干燥地区颗粒物影响我市,同时由于地表植被覆盖稀少,造成二次扬尘增加,进入采暖期,燃煤增加,烟尘排放量增大等,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使我市冬、春季颗粒物污染明显加重。加之近年来我市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建设步伐加快,道路建设、旧城改造、住宅建设施工量加大以及车流量增加等原因,造成二次扬尘污染,使可吸入颗粒物成为我市城市区大气环境的首要污染物,进而也使我市环境空气质量呈现出了“尘”加“煤烟”型的污染特征。

  废气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06年,全市工业废气排放量为 2465.84亿标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31.31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29.55万吨,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1.76万吨;烟尘排放量为11.39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 11.03万吨,生活烟尘排放量0.36 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11.22万吨。

  声环境状况

  2006年洛阳市区域环境噪声城市区平均等效声级为54.9分贝,属较好级。“十一五”期间区域环境噪声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洛阳市整体声学环境质量状况呈好转趋势。道路交通噪声2006年洛阳市区平均等效声级为66.4分贝,与2005年持平,说明我市交通噪声环境质量属较好级别;五年间平均等效声级逐年下降,道路交通噪声状况好转。城市夜间环境污染加重的主要原因一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群夜间活动量加大,再加上夜间车辆行驶速度高、鸣笛等造成夜间部分区域噪声超标,另外城市建设的加快、对重点工程管理难度大、夜间施工噪声扰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固体废物状况

  2006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704.35万吨,其中:综合利用量为888.82万吨;储存量为126.99万吨;处置量为590.8万吨;排放量为2.16万吨。比2005年的1364万吨增加340万吨,增幅为24.9%。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按行业划分,有色金属矿采业产生量最大,为774.3万吨,其中尾矿产生量为763.3万吨,占总排放量的98.6%。产生量占第二位的是火力发电业,产生量为347.5万吨,主要固体废弃物为粉煤灰和炉渣,构成比例分别为78.6%和17.3%。

  辐射环境状况

  2006年, 全市共查出辐射工作单位252家,拥有放射源335枚,射线装置426台,确定环境风险隐患企业109家,重大环境风险建设项目18个,向省废源中心送贮了洛南水泥厂等企业的33枚废旧、闲置放射源。核技术应用,伴生矿物资源开发利用中产生的放射性污染控制在局部区域,未对环境产生影响。随着空间各种电磁信号的增加,城市环境的电磁辐射水平整体有所升高,但未超过国家标准限值,雷达、高压输变电、移动通信基站等电磁辐射项目已纳入管理范围。

  生态环境状况

  森林 我市现有森林面积45600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0%。全年共完成营造林18966.66公顷。新建1 处森林公园。全市森林公园达到13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6处、省级森林公园7处。

  自然保护区 截至2006年年底,我市各类自然保护区共21处,总面积达2058.86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覆盖率为14%,其中,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各2处,总面积达819.66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一处,面积34.92平方公里;森林公园13处,面积713.88平方公里;风景名胜区 3处,总面积490.40平方公里。

  城市绿化 全市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4709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5494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02%;城市公共绿地面积1522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49平方米。

  生态示范区 2006年,全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达到3处(栾川、嵩县、伊川),省级生态示范区1处(汝阳县城关镇),总面积为4074.07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26.8%。农村小康环保行动及环境优美小城镇生态文明村建设全面启动。

  环境监督管理

  环境法制 积极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坚持明查暗访,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严格进行责任追究。全市各级环保部门全年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949件,纠正违法行为753件,其中,由市环保局直接下达的处罚决定101件,立案192件,移交法院强制执行54件,有力地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

  环境监察 进一步加大对重点污染源、建设项目、生态环境的现场监督检查力度,全年共出动环境监察人员39350余人次(含各县、市),其中环保专项治理行动出动27000人次,污染设施检查出动12350人次。充分发挥12369环保热线的作用,对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高度重视,及时调查处理,通过环保热线受理公众举报投诉3268起,结案3268件,结案率100 %。在“清除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中,全市共关闭落后生产工艺设备企业18家,取缔“十五小”企业55家,拆除市区燃煤手烧炉10家,并对53家违法建设项目实施了停建停产。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2006年度,我市的环境管理部门对于新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继续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按照“达标排放、总量控制、以新带老、清洁生产”的原则进行审查把关,且能够在环境监督管理中严格进行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的检查验收,全年共否决不符合环保建设项目10个,完成建设项目环保验收49个,投资总额达11.2625亿元;全年共完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259个,项目总投资达72.6564亿元,其中,环保投资为4.9092亿元,环评执行率为100%。

  工业污染防治 2006年度,全市用于工业污染源的治理资金共计1.45142亿元,共安排治理项目54个。 其中用于工业废水治理的资金0.52748亿元;用于工业废气治理的资金0.10002亿元;用于工业固体废物治理的资金0.36375万元。全市共新建成投运污水处理厂10座;10家火电企业的24台机组完成了脱硫设施建设任务,全市新增脱硫能力9万吨/年。

  2006年度,全市上下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契机,以建设中西部最佳人居环境城市为动力,高标准,严要求,牢记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动摇,继续加大了城市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力度,继续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环境,为我市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目标,打造循环经济,推动中原崛起,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