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卫超 摄 |
|
人物简介 楼宇烈,浙江人,1934年生于杭州,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著有《中国的品格》、《玄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儒家修养论今说》、《中国儒学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展望》、《佛学与近代中国哲学》等书。
日前,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哲学系教授、国学大师楼宇烈参加在洛举行的国际佛学研讨会,会议间隙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就传统文化与城市、经济发展,中医和“国学热”等发表了看法。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历史
楼宇烈是第4次来洛阳,我们的话题自然先从洛阳开始。
近年来洛阳飞速发展,但城市建设要把文化传统与城市现代化建设充分结合起来,打造特色鲜明、别人无法替代的城市形象。
“近年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批评具有其合理性,但缺乏必要的反思。如果我们一味批评传统而忽略其合理的成分,无疑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前人留给了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而我们又能留给后人什么呢?”楼宇烈说,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既要对得起前人,也要对得起后人。
楼宇烈说,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核心是增强文化主体意识,也就是我们的“根”。我们需要向西方学习,但必须坚守住自己的“根”,这样才能更加丰富我们本身的文化。
经济的落脚点在文化
“在当代社会,文化也不是闭门造车,它同样可以为经济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经济最终的落脚点在文化上,文化同样是经济的‘根’。”楼宇烈说,缺乏文化底蕴的经济始终摆脱不了受制于人的处境,老是在为别人“打工”,是无法树立自己独立的民族品牌的。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其特征仍然是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和独立,正是不同色彩的文化才构成了丰富的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否则所有的文化都只是空谈。
文化对经济的贡献还在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原创性资源,等待我们去挖掘它。经济全球化只是游戏规则的改变,根本特征还在于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主体,只有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充分的理解才能把握自己的灵魂。
楼宇烈在参观嵩县白云山景区时,对当地官员建议,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就需要注意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结合,不仅开发传统文化景观,还可以加入现代的人文景观,这种结合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民众教育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中西医的关系是互补
时下,我们经常能听到各种否定中医的言论,楼宇烈又是怎么看待中医的呢?“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中医不是用来治病的,而是用来不让你生病的,它所关注的不是具体的病灶,而是人的肌体的自然状况。”楼宇烈解释道。
许多人对中医的否定是因为对中医的错误认识,否定源自不了解,更多的情况下,是在用西医的评价标准和体系来评价中医,自然就得出了否定中医的结论。中西医的差异是类型上的差异,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补,而不是否定。
遗憾的是在近百年的对外学习过程中,我们没有积极地用别人的优秀文化来促进中医的发展,相反却是用此来消解中医文化,我们对待中医的方式不是促进而是解构。“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中医教学正是中医事业的掘墓人。”楼宇烈痛心地说,用西医的理论来教中医,是在毁灭中医。可以说近50年来的中医教学没有培养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大家,这正是我们的悲哀!
如何看待“国学热”
针对眼下的“国学热”,楼宇烈表示,历来就是如此,时而冷时而热,不过目前的“国学热”有三个不好的倾向:一是商业的炒作,通过炒作来制造商机,获取利益;二是赶时尚,以此来获得话语权,一些年轻人认为张口唐宋、闭口明清,是一种时尚和品位的体现,而缺乏对国学的真正了解;三是真心提倡国学,但走了极端,成为了文化的复古主义,认为只有着汉服、穿唐装才是尊重传统文化。
事实上,传统文化也是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在新的时代作出新的诠释。自古以来传统文化都在经历形式上的变化,汉代的礼仪到了唐代已大不相同,但改变的是形式,不能改变的是精神,我们需要继承和汲取传统文化的精神。
本报见习记者 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