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郝敏 摄 |
|
时下正值麦收季节,记者走村采访时发现,昔日在“三夏”生产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麦场正逐渐消失,取代它的是一台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和其他农业机械。
从人类开始种麦子开始,麦场就随之产生。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麦场是人们挥洒汗水的地方,更是寄托希望的地方。
而近几年,随着联合收割机和其他农业机械的普及,麦场正迅速地从越来越多的地方消失。如今,我市除部分山区由于农业机械不便使用,还有传统的麦场外,农村大部分地方已经难以见到麦场的踪影。
戴新州是伊川县白沙乡戴堂村村民,他和两个孩子平时都在外地打工,今年直到麦收前3天,他才回到家。他家里七八亩麦地,用联合收割机一天时间就将麦子收打完,没有让两个打工的孩子回家帮忙。戴新州高兴地说:“过去,收割这七八亩麦子,全家人至少要忙上半个月,如今四五天就够了。有了收割机,谁还用麦场!”
一台手扶拖拉机和一台小型脱粒机就组成了一个“流动”麦场(如图),这也是今年麦收中经常可以看到的情形。如今,不少农家都购买了拖拉机、割晒机和小型脱粒机。先用拖拉机带动割晒机将麦子割倒,然后在麦田中就地脱粒。这种方法虽不如大型联合收割机简便,但对于地块小的农家更实用。
据了解,今年,我市小麦面积363万亩,机收面积要达到240万亩,占麦田总面积的近70%,其中联合收割机收割面积要达到180万亩左右。
市农机局管理科科长张建堂介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市开始机械麦收,但农业机械的真正普及,是近几年的事情。这两年,国家加大对农民购买农机的补贴力度,激发了大家购买农机的积极性。如今,全市共有各类农机20万台,其中仅大型联合收割机全市就有3500台左右。
本报记者 周晓波 张亚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