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郑州讯(记者 孙梅芳 通讯员 李万江)经过4天7次注射“动员剂”、近3个小时“生命火种”的采集,1日12时18分,洛阳医生杨春萍露出了微笑,她捐献的造血干细胞将挽救一条生命。她是我市第一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女性。
采集“生命火种”
8时许,在为杨春萍专门准备的病房里,医务人员紧张地忙碌着。同前几天相比,病房里新增了一台一人多高的仪器。护士董晓琳说这是血细胞分离机,收集干细胞的任务就由它完成。董护士说着取出一套有许多接头的一次性采集用品,将它同血细胞分离机逐一连接起来。
9时15分,准备工作就绪。为杨春萍再次测量血压后,董护士就要在杨春萍身上建立血液采集通道了。董护士首先在杨春萍的右臂血管上建立进血通道,在左臂血管上建立返血通道。看到血液缓缓流向血细胞分离机,我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随后,董护士开动机器,血细胞分离机飞速转动起来,将杨春萍的造血干细胞分离出来,保存在分离机内的无菌采血袋内,又将血液内的其他成分通过返血通道返回杨春萍体内。董护士告诉我们,整个采集过程约需3个小时,总血循环量达10000毫升,相当于杨春萍血液总量的两倍以上,此次采集造血干细胞55毫升。
在血细胞分离机轻微的转动声中,杨春萍进入了梦乡,她丈夫和女儿分坐在她的病床两边,轻轻抚摸着她的手臂。10时,河南省红十字会领导为杨春萍送来了鲜花和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颁发的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荣誉证书上写着:“杨春萍同志:为了拯救患者的生命,您于2007年6月1日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您的这一人道善举使患者获得了重生。”
12时18分,经过2小时55分的采集,董护士将进血通道和返血通道针头从杨春萍的身上拔下,杨春萍的脸上露出了笑容。随着董护士关闭血细胞分离机电源,分离机渐渐停止转动,董护士将装有造血干细胞的透明采血袋从分离机里取了出来,摇匀后,放进贴有“中国红十字会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标记的手提箱里。
完成“生命对接”
12时32分,市红十字会秘书长郑瑞生抱着“生命种子”,乘上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生命快车”。12时50分,“生命快车”驶进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大门。医院专门举行了造血干细胞捐赠接受仪式,院长王志余和郑瑞生分别在造血干细胞交接单上签上了名字。
15时30分,“生命对接”正式开始。无菌室里,医务人员首先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虽然只有短短的20分钟,但站在无菌室外的我们,却感到时间是那么的漫长。15时50分,造血干细胞开始输入患者体内。30分钟后,“生命对接”完成。
昨日,我们再次到医院采访。医生介绍,经过观察,目前患者未见排异反应,一切正常。
医生说,造血干细胞来源于骨髓,所以向患者输入造血干细胞俗称骨髓移植,就是让供者的造血干细胞在患者的骨髓内“安家”,不断繁殖、生长、发育,造出新的造血干细胞。
据了解,3周左右,医生就能知道移植的造血干细胞是否生长出了新的细胞。1个月后,再做基因检测,看看新细胞是不是由供者的造血干细胞生长出来的。那时,就可以知道骨髓移植手术是否成功。之后,再检查患者血小板、白细胞的生长情况,一般40天左右患者就能出院了。
让我们一起祈祷杨春萍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让患者获得新生。
本报将继续关注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