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砖雕局部。 |
|
安国寺内的火墙砖门楼。 | |
豫西,有一条山谷很奇怪,长不过20多公里,宽不过数百米,谷口一个县,谷中一个县,谷底又是一个县。谷里流淌着一条河,穿糖葫芦一般连接了三个县。
这个地方叫昌谷。谷口属于宜阳县,谷中属于洛宁县,谷底却伸进了陕县。古代时,这是条古道,由东京洛阳通向西京长安,此地是必经之路。由于历代战争频繁,这个谷口又成了重要的军事关隘“昌谷关”。
当年,两京通衢,人来车往,关里关外,熙熙攘攘。河谷之中寺庙林立,晨钟暮鼓,响彻山川。谷口左边汉山顶上有一座光武庙;光武庙下面有大唐皇家行宫连昌宫,连昌宫后面连着一座五花寺。据史料记载,连昌宫焚于“安史之乱”,
五花寺至今仍残存砖塔一座,该塔虽历经千年风雨,仍巍巍耸立。谷腰里,昔日香烟缭绕的莲花寺、岳山寺、虎头寺、千佛寺等名刹古寺,今天都已荡然无存。
昌谷这条连接两京的显赫通道,自从宋代以后,失去往日的繁华,萧条了、封闭了,以致于沦落成为一条不起眼的荒山野谷,只有连昌河仍在静静流淌……
大概是因为荒凉野谷、道路不通的缘故吧,在昌谷谷底的山林深处,遗存着一座很少有人知晓的寺院——安国寺。当我们摸到这里时,大吃一惊。只见该寺建造精致,雕饰华丽。由于是用琉璃瓦建造,远远望去流光溢彩,故当地老百姓叫它“琉璃寺”。
据看护寺院的一位农民介绍,安国寺始建于隋朝末年,因隋炀帝镇压农民起义而建,取安邦定国之意,故名“安国寺”。自隋以后,唐、宋、元、明、清对该寺均有增建、修葺,使安国寺成了蔚为壮观的深山古寺。
古寺占地5000余平方米,坐北朝南,北依瑞云山,南临连昌河,东有换叶沟,西有野鸡岭。相传,当年寺内有僧众80余人,良田数顷,上不缴国粮,下不支民用,享有很大的特权。
寺院依着山势,整体布局错落有致,殿宇禅房,层层相接。从前到后,主体建筑依次有山门、前殿、二殿、三殿、火墙砖门楼、后大殿;两厢有经房、禅房、钟鼓楼等,藏有唐代经幢和碑碣。
寺院殿堂的建筑形式大多为单檐硬山或悬山式,屋顶采用彩釉筒瓦,殿堂高大,梁、椽、柱、檩均以古柏为料,极为坚固。二殿为歇山式建筑,四面回廊,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寺院中间有横贯东西的火墙,将寺院从中界开,划分为上下两重院落,正中建重檐门楼。
寺院不仅建筑宏伟,而且装饰十分讲究。砖雕、木雕之丰富精美,令人惊叹不已。每座殿宇,凡墙壁为砖者必有砖雕,梁枋为木者必有木雕,并且雕工细腻,内容丰富。以火墙为例,高4米,长10余米,门楼额头雕有活泼可爱的“二龙戏珠”,门楣两侧为体态多姿的“五瑞图”,两侧内外墙壁之上,砖雕蟠龙、麒麟,体形强悍,威风凛凛。连成一片砖雕的壁画,气势撼人。
大殿梁上笔墨丹青,装饰华丽。殿门是雕有龙凤松鹤的格子门,廊檐下木雕八仙人物
,门额雕刻羊、狮、虎、象、鹿、牛、马、鸡、凤。浮雕做工简洁明快,形象逼真,把古寺装点得既庄重典雅又富有生气。
大殿廊下承檐的四根青石柱,高约3米,中间两根刻楷书对联:昌水萦回万顷流光映梵宇;瑞山缭绕四围爽气浮祗园。
安国寺属陕县元上村地盘。偌大的庙宇、精美的建筑,在深山老林之中清清静静,默默无声。村上一位叫琚铁环的农民常年住守里面,照看寺院。由于地处偏僻,很少有游人和香客踏足,就连寺院大门的台阶上都长满了荒草。
如今,由于“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一条蜿蜒的山区公路通过了安国寺的门口,这座深藏的古寺将以瑰丽的古代建筑艺术、雕刻艺术、绘画艺术展现在众人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