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5版:社会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文化遗产日, 近4万市民“赏”遗产
精美泥塑,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活热线
火车票预售期延长至10天
新闻网广告
荷兰专家万里“迎娶”洛阳牡丹
空调不低于26℃,执行了吗?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7 年 6 月 11 日 星期    【打印】  
文化遗产日, 近4万市民“赏”遗产
  今年6月9日是第二个“中国遗产日”。当天,我市19处文化遗产免费或优惠向公众开放,相关部门还面向公众举办了文化遗产知识讲座、民间文物义务鉴定、版面展示宣传等多种活动。记者在采访中,目睹了不少有趣的情形,也听到了不少发人深思的议论。

  见闻之一:带着孩子看展览

  洛阳博物馆是此次遗产日活动的“大本营”,不但以2元的优惠门票价格向公众开放,文化遗产知识讲座、民间文物鉴定等多项活动也都在这里举行。

  当天9时左右,能容纳近百人的会议室内座无虚席,大家聆听我市文物专家徐金星作的《洛阳——丝绸之路起点之一》讲座。民间文物鉴定的现场也排起了队,博物馆各展室内更是熙熙攘攘。

  9日是星期六,不少父母都带着孩子来参观文化遗产。家住西工区的牛书文,带着上小学的儿子来到博物馆,他说,参观展览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加深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印象。

  一名山西游客说,洛阳不愧是古都,市民对文化遗产的热情让人感动。

  见闻之二:社区居民畅游龙门

  为让更多普通市民了解世界文化遗产,遗产日当天,龙门石窟景区派出专车,将瀍河回族区新街社区的100多名普通市民接到龙门免费畅游。

  55岁的王进栓是抱着孙子登上奉先寺的。王进栓每隔三四年就游一次龙门,每次来都发现龙门石窟有新的变化。不过他还是特别怀念小时候看到的龙门石窟,他记得当时卢舍那大佛的手部完整,手指成拈花状,非常优美。“这几年龙门石窟的保护措施越来越严密,这样我们才能为子孙们留下这宝贝。”老王的话显得语重心长。

  见闻之三:报纸成游客“向导”

  汉魏故城永宁寺塔基遗址是我市大遗址保护中第一个保护展示的项目。虽然遗址内涵丰富,但因交通不便,平时鲜有人来。谁知遗产日当天早上7点多就有人来这里参观。

  记者在现场见到一名家住市区的中年男子带着父亲和儿子一起来参观,问他们是怎么知道这里的,这名男子拿出张《洛阳日报》说:“根据报纸上的介绍找到的。”

  今年遗产日,各媒体都加大了报道力度。本报不仅刊登了遗产日19处文化遗产免费或优惠开放的消息,还对部分读者比较陌生的文化遗产进行了介绍,竟成了市民参观的“向导”。

  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今年遗产日,我市免费或优惠开放的19处文化遗产接待的游客人数较平时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约4万人次。

  声音之一:重要遗产应有作为

  不少人还对2005年河南省“首届文化遗产日”期间洛阳城万人空巷观遗产的情形记忆犹新:当年11月26日、27日两天,包括龙门石窟在内的我市15处文化遗产向公众免费开放,吸引132万人次的游客参观,盛况空前。

  今年,我市虽然免费开放了12处文化遗产,但关林、天子驾六博物馆等知名度较高的文化遗产只是向公众优惠开放,而龙门石窟、白马寺这些知名度很高的文化遗产甚至对游客一点优惠政策都没有。

  一些市民说,文化遗产是大家共同的财富,在普及文化遗产知识、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重要文化遗产不应该无所作为,而应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声音之二:有人讲讲就更好了

  “就是一个土疙瘩,没啥看头。”9日上午,记者在汉魏故城永宁寺塔基遗址听到两名小伙子这样议论。骑着电动自行车来这里参观的洛龙区第三实验小学老师王新峰听到后说:“如果有人讲讲,恐怕就不会有这种议论了。”

  对洛阳历史文化遗产颇有了解的王老师说,洛阳的文化遗产多是遗址或出土文物,可观赏性相对较差。他建议各文化遗产单位以后再开放时,能够给参观者提供一些免费讲解。

  不少市民反映,洛阳是文物大市,希望能将“文化遗产日”延长为“文化遗产周”,或者平时多组织一些活动,在市民中广泛普及文化遗产知识。        本报记者 张亚武 孙利华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