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裤、黑T恤,一副金属半框眼镜,唇上蓄着淡淡的胡子……王玉宝,这位大学中文系的教授看上去儒雅、睿智。
“我本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孩子,是30年前恢复的高考,把我带到了城市,让我换了种活法。”王玉宝感慨地说。
王玉宝是济源市克井乡贾庄村人。1966年他小学毕业后,正赶上文化大革命,隔了两年才上初中。1973年1月,他从当地民办高中毕业,由于成绩优秀,5月被贾庄村小学聘为老师,教语文、数学,还教过音乐,后来还从事过初中、高中的教学工作。他是全村人心目中的才子。
1977年11月,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他“高兴疯了”。
只剩下一个月的复习时间。王玉宝回忆说,当时上上下下都很支持,县城、教育局、各学校甚至公社都办了辅导班,但他只去听过一次课,一方面是因为代课太忙,另一方面他更愿意自己复习,因为他很自信。
从未离开过学校,又正在教高中数学,喜爱阅读、写作,这都是王玉宝的优势。没有更多的复习资料,他准备了6篇不同类型的作文,有空就揣摩,又将数学教材认真琢磨一遍。“那时候,觉得无论文理科,只要能考上就行,就能换一种方式生活。”后来考虑再三,他报考了文科。
王玉宝说,看似漫不经心地复习、迎考,但自己内心还是抱很大希望的,“不光是我,村里其他人也认为,我们村如果只能考上一个,那就是我”。所以,参加第一场考试时,他紧张得好半天写不成字,等到写作文逐渐进入状态后,才慢慢放松下来。
“可我考完数学出来就觉得考砸了,两道大题都没做出来,心想,算了,明年再考吧。”然而,后来他却收到了郑州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真是喜出望外,当时我正在朋友家玩,有人跑去通知我时,我都不敢相信,我成了村里多年来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大学生!”
1978年3月7日、8日,是到大学报到的日子。直到3月4日,他还在村里教书。走的那天,他独自背起背包、拎起木箱上了火车。
大学校园的美丽让他吃惊,同学的热情接待让他感动。很快,浓厚的学习氛围让他沉浸其中,甚至着迷。王玉宝回忆说,那时同学们只争朝夕,阅览室、图书馆、食堂、寝室四点一线,就连吃饭的时候也不忘讨论问题。在大学那几年的生活,让他一辈子都怀念。
1981年12月,王玉宝毕业离校被分配到洛阳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做秘书。3年后,依然书生气十足的他想到对口专业从事文字工作,便申请调到洛阳大学任教。他曾担任过系副主任、系主任,并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北大中文系进修过一年。2005年,他被评为教授。
“我19岁就开始当老师,现在还是一名老师,但现在的情况是我当时怎么也不敢想象的。是30年前的那场高考把我从农村带到了城市,改变了我的生活。” 本报记者 石蕴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