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洛两河汇流处。 |
|
伊河、洛河汇流处,古称“伊汭”。
隋朝以前,伊河、洛河交汇,交汇点位于汉魏故城南侧,即今偃师市佃庄镇河头村一带。所谓河头,是古时遗留下来的名称,即伊、洛两河至此流到尽头。
1786年,伊、洛两河的汇流地点东移近2公里。《偃师县志》记载:“伊水又东曲而北经安家滩(今安滩村),西由王家庄(今王庄村)渡、岳家庄(今岳滩村)渡东一里许与洛水汇。”
今天的伊、洛两河汇流地点再次东移近1公里。
市水利局工程师张洪恩说,河水含沙量越大,河床越高;河床越高,水行越缓。从水文资料分析看,近代伊、洛河汇合口向东移动速度正在加快。可以推断,随着时间的推移,伊、洛河交汇点还会继续向东移动。
近日,我们从207国道旁的岳滩村村委大院驱车直奔“伊汭”。村干部李调和说,村委大院和伊、洛汇流处的直线距离约有1公里。汽车行驶了一段时间,他指着车窗外一处高地说,1982年特大洪水暴发前,这里是伊、洛汇流的地方。洪水退后,村里修起堤坝,洛河向北移动,伊、洛汇流地点往东移了几百米。
很快,我们来到岳滩村的伊洛三角洲,眼前是条“人”字形的河流:伊河、洛河像两个久别的亲人,紧紧拥抱在一起。
岳滩村三面环水,李调和说,村里人把洛河称为“北河”,伊河称为“南河”。我们注意到,伊河河面有40多米宽,洛河水面有80多米宽;伊河水较清,洛河水较浑;伊河水流较缓,洛河水流较快。两河汇流,冲积出一个一亩大小的长条形沙岛,河面也陡然增宽。
李调和说,岳滩村夹河滩三角洲有600多亩地,种植了速生杨、苜蓿,不仅经济价值高,而且还起到了固沙护堤的作用。每天清晨和傍晚,这里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小鸟和雉鸡鸣叫着,在林中嬉戏。村里人爱鸟、护鸟,没有人去逮野鸡、打鸟。
站在两河交汇的沙地上,只见水光潋滟、芳草萋萋,令人心旷神怡。大家议论纷纷:现在“洛汭”(洛河、黄河汇流处)旅游已经初具规模,如果大力发展“伊汭”旅游,无疑能促进夹河滩的商城、夏都旅游。
20多只白鹭、夜鹭时而聚集在一起,时而一哄而起,在我们的头顶上盘旋。忽然,一只夜鹭俯冲向河面,叼起一条鱼儿,然后疾速飞走。
在伊、洛河交汇处东边约1公里处,是顾县镇的杨村,那里曾是古渡口,郑州到洛阳的要道,每天傍晚,几叶小舟往来在金色的水面上,摆渡着过客。“杨村晚渡”曾是偃师“八大景”之一;交汇处的岳滩村,是全国著名的小麦高产、稳产区;伊河南岸是顾县曲家寨枣庄村,抗战期间,发生在这里的歼灭战让日寇胆寒;洛河北岸是城关镇齐庄村。
李调和说,20世纪70年代,伊河、洛河在枯水期多次接近断流。10多年来,上游水库发挥调节作用,两河的流量一直比较稳定。特别是小浪底调水调沙后,冲刷了河床,据他们观察,伊河、洛河河床都明显下降,特别是伊河河床,下降了快1米。“你们看,现在的河面多低,过去都到堤腰了。”李调和指着坝基说。
洛河、伊河汇流冲积出的伊洛三角洲,孕育出灿烂的河洛文明。
历史上最灿烂的人类文明大都发源于近水之处,华夏文明亦不例外。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都城即建于现在的伊河、洛河夹河滩西侧不远处,当时洛河靠南,都城位于洛河北岸二级高地上。后来,洛河快速北移,把夏都留在了夹河滩洛河的南岸。
1957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年代最早的都邑遗址——二里头遗址。该遗址区域覆盖今偃师二里头、四角楼等几个自然村,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其中部分遗址是宫殿区遗址,目前已发现宫殿建筑遗址30多处。宫殿外围,宗庙、作坊等建筑分布有序,其建筑形制基本符合中国古代皇城的建筑形制。
相传,大禹凿开龙门,洪水进洛入黄,冲出了3个石罢村:李楼的西石罢、佃庄的后石罢、李村的东石罢。张洪恩说,伊河出龙门,折向东去,水流渐缓,“石罢”就是伊河携带的石头到此全部滞留的意思。几百年来,东石罢沙滩地出产的“小白沙”花生是豫西闻名的抢手货。《偃师县志》记载,这里曾是伊河河床最开阔处,最宽达2.3公里。
令我们伤心的是,我们在村头看到,河中不到200米的距离,3条采石、挖沙船“隆隆”作响,伊河被挤占得变成了小渠。河边一对儿中年夫妇无奈地说:“小时候,这里水又大又清,现在变成这样,让人心里难受。”
老洛阳县,包括现在的夹河滩的佃庄、翟镇西部,诸葛、李村、庞村的一部分,占现在偃师总面积的1/3,包括了伊河流域在偃师的大部分。
如今,偃师夹河滩3个镇,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佃庄镇作为春茄之乡、大米之乡,现在已经成为重要的机械加工基地;翟镇作为针织之乡,在6000多户人家中有4000多户从事针织业,针织产品遍布全国,走向欧美;岳滩镇成为全国最大的正三轮摩托车之乡,销售量占全国的40%以上。
伊河南岸,从诸葛到庞村,形成了偃师顾龙工业长廊,聚集起水泥、超薄玻璃、硅等产业,造福着伊河沿岸的人们。
我们从伊河源头的栾川县陶湾镇三合村到岳滩村,一路走来,感到的是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生活的安康。然而,当我们在伊河中上游看到发黑、发臭的河水,看到越来越小的伊河;在下游看到河滩的不堪重负、挖沙船的恣意妄为,我们的心变得沉甸甸的。
流淌千年的伊河,给予儿女的太多太多,让我们一起来关心、爱护自己的母亲,使她尽快恢复从前的美丽,和我们一起快乐地生活。
本报记者 王继辉 通讯员 李向阳/文 记者 梅占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