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河,由西向东流淌,在豫西山区洛宁县,依依不舍地逗留了68公里。在这个山川塬岭、层峦叠嶂的地方,有30多条溪水注入洛河。金门水,就是其中一条,它从洛河南岸金山丛林下来,蹦着跳着,迈着急匆匆的脚步,汩汩流出金门川,欢快地扑向洛河。
金山属于熊耳山山脉,山上森林茂密,翠竹青青。水出金山,两岸丘陵,中间冲开一条川,就像一个门户。川里竹园一个连着一个,绿波荡漾,散发出沁人的清香。裹着竹香的金门水奔向洛河,洛河载着金门竹,声名远扬。
金门川的竹生何年?《汉书·律历志》记载:“黄帝使伶伦取竹于嶰溪之谷(今洛宁县陈吴乡金山庙和王阳沟一带)以生而空窍,厚薄匀者,断两截而吹之。”也就是说,黄帝曾让乐师伶伦取金门之竹制作吹奏乐器,演奏音乐。
清代《永宁县志》记载:“顺治十二年,奉旨上缴贡竹四百根,供太医院烧取竹沥之用。”
金门竹,以其特有的材质,享誉美名。
上个世纪60年代末,河南农学院的竹林专家,带着一个沉重的课题“北方不种竹,从何年起”寻到洛宁,在洛宁农业局的“土专家”符建林陪同下,跑遍金门川,寻找伶伦取竹的“嶰谷”“金溪”故园。在大山深处的一架山梁上,他们发现了面积不足一亩的竹林,竹子只有拇指粗细。据符建林介绍,这就是距今四千多年的那片竹林。专家们兴奋不已,盘桓四十多天,才肯离去。他们采集竹竿、竹根、竹叶,还捧走一包竹林下面的黑土,试图破解北方竹子生存的密码,找出金门之竹为乐管声音美妙的根由。后来,他们推荐向百姓传授种植竹子技法的符建林到南京、山东交流、讲学,传授竹子繁殖、“扶壮更新”的经验。
竹,如一张绿色名片,把山里人带到了大世界。很多年以前,秦晋之地有许多洛宁人,如西安的竹笆寺附近有一条街,被当地人称为“洛宁街”,这儿的人讲洛宁方言,经营清一色洛宁竹器,绿竹让他们在大地方站稳了脚跟。近些年来,洛宁的竹器还让美国人、日本人认识了洛宁。竹给村民的回报丰厚,川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一亩园十亩田,不锁的黄金柜。
我老家住在金门川的寨子村,小时候,从我们的村子向南,禄地、中益、陈吴、寨根、德里、上磨、金山庙等十几个村庄,连绵几十里,村村有绿竹,庄庄有竹园。不少村庄,村子不连竹园连,竹园不连竹根连。在川里串走竹园,一天也甭想摸出来。
竹园是我童年的伙伴和乐园。蝈蝈笼、水枪、竹笛、竹马、竹弓箭,算术课上数竹简,这些都是向竹索要的。住的、吃的、用的如竹笆、竹风门、竹床、竹椅、竹板凳、竹筐、竹凉帽、笋叶鞋、竹叶茶、笋叶粽、竹笋菜,都是竹提供的。到今天,自己的血脉里还流淌着竹的气息,身上带着一股子竹子的青气。
金门竹,如今成为人们休闲赏韵的好去处。新修的公路缠着金门水,绕着绿竹园,伸进了金山。今年六月,我回了趟老家。抵达上磨村时,正是新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之际;绕过金山庙村,钻进深山,八柏坡村的竹园,却又是一番景象:“竹笋才生黄犊角,蕨芽初长小儿拳。”笋芽刚刚拱出地皮。山里山外温差大,竹笋也依次秀出。
从四月到七月金门川都有新笋、新竹看。新笋裹着嫩黄的笋叶,露出半截翠绿的身子,就像少女掀开了衣领,楚楚动人;褪下嫩黄的笋叶,则亭亭玉立,脉脉含绿,翠色迷人;拔节与老竹比肩时,则显得那般茁壮、伟岸。
俗话说:绿竹之翠源于水。金门水,这条从深山流出的秀水,平时清澈透明,活泼可爱,滋润了一座座竹园,还有两岸的良田。这条河全长只有26公里,落差竟有一千多米,汛期暴躁起来,房子大的石头顺流奔走山涧。村民们巧妙地从上游挑渠拦水,浇灌竹园。
待到深秋,碧水长天,天高南飞雁,一排排竹筏出川来,在洛河交汇处打个漩儿,便载着一串串绿色,穿越两岸苍山,一路欢歌,向东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