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民乐原是我市某国有大企业的电工。本来,他可以像其他人一样,每月拿一份工资,虽不富裕但很安稳。但47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下海经商了。
1999年,黄民乐的一位朋友开办了一家保健品专卖店,在朋友的竭力劝说下,47岁的黄民乐停薪留职,到徐州创办了一家分店,有了属于自己的事业。
在徐州,黄民乐生意有了起色时,企业通知他,要么回来工作,要么离职。
怎么办?对于一名在国有企业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工人来说,离开企业不仅意味着今后的生活没有保障,而且与企业几十年的“情分”也将就此画上一个句号。
黄民乐的父母、姐妹都劝他回企业:再干几年,就可以退休了,退休后还可以再开店;朋友劝他,都奔五十的人了,还“折腾”什么。黄民乐不舍得放弃亲手培养起来的“孩子”,他作出了一个令家人十分不满的决定——离开企业。
没有了工作单位这个靠山,一切都要靠自己,他更加努力地工作。但由于缺乏经验,店铺红火了两年多后,生意逐渐冷清下来。
这时,黄民乐发现徐州一些商店在经销电动自行车,他觉得这是个很有潜力的商品。于是,经过考察,黄民乐决定回家乡洛阳经销电动自行车。
2003年初,黄民乐开了一家电动自行车经销店。当年,由于非典肆虐,买电动自行车的人很多,生意还不错。但几个月后,黄民乐发现,由于经营的电动车质量不是很好,随着销量增加,返修量也逐渐增加。经过再三考虑,他决定:“要卖就卖最好的电动车!”
认真考察后,他选择了一家台湾品牌的电动自行车。他首批进了15辆高档电动自行车,每辆车的售价都在3000元以上,但两个月过去了,由于价格高,没卖出去一辆。他坚信好的商品一定会有人识货。果然,半年后,这15辆高档车终于全部卖出去了。
2004年初,黄民乐经营起其他牌子的高档电动自行车。由于许多车的零售价在4000元左右,让消费者不能接受,黄民乐的生意并不好做。2004年下半年,转机出现了。
此时,电动自行车已经走入了千家万户,品牌越来越多,消费群体也越来越庞大,消费者在比较外观、价格的同时也开始注重电动自行车的质量。
“好的产品就要有好的服务。”黄民乐为顾客提供定期免费保养服务,增进了与顾客的感情。经过不懈努力,他赢得了许多回头客,曾有一家人先后购买了他5辆车,许多顾客成了他的朋友。
“虽然我经营的电动车品牌目前还有很多消费者不了解,但我会认真做下去。”黄民乐告诉记者,“在创业路上没有老少之分,同样要经历风风雨雨。只有经历了风雨,才能够看见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