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4日,折桂当天,黄文帝面对摄影记者摆出明星姿态,一脸阳光。 |
|
重庆新科状元黄文帝的归属,引发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又一次交锋。各种手段被用在吸引人才上,包括物质的刺激。在教育部的协调下,黄文帝经过了几乎无校可读的痛苦后,花落北大。
究竟是什么引发了这场争夺?对于中国两所顶尖高校,状元的诱惑力为何如此之大?
持续一个月的三方博弈终于结束了。2007年7月18日,黄文帝——2007年重庆市高考文科状元,经教育部“特别协调”,被北京大学录取——但是“补录”。
此时,这个被同学称为“东方不败”的考生,在与《南方周末》记者通话时,再无获取第一名时的兴奋与激动。而在6月24日——折桂当天,这位帅气的男生,还在娴熟地向当地媒体表达自己的理想。
北京大学曾是黄文帝寄托理想的地方。获得状元后他曾表示,已将目标锁定北大的元培实验班或光华管理学院。但这位状元在两天后接受了清华大学的游说,转投在重庆没有招生计划的这所名校。
但在强大的教育规则前,清华的“特别招生”没有成功。状元等来的是险些无学可上的困境以及铺天盖地的小道消息。对黄文帝事件,北大、清华互执一词,掀起了两所中国最知名高校之间的又一次争锋。
“抱歉,不报贵校了”
北大对状元的“不够重视”,也许是风波初起的原因。
接受记者采访时,负责重庆招生的北大教师王邦维证实:在招生过程中,他没去过黄家,没和黄文帝见过面,甚至没主动打过电话。
淡然是符合逻辑的。公开资料表明:2000年以后,北大每年在重庆招收的文科学生,几乎都是从第一名开始包揽。北大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清华大学,在重庆一向没有文科招生计划。
“这和我个人对状元的态度也有关系。”王邦维这位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弟子说。在这个状元墙、状元榜成为一种“风尚”的时代里,王邦维仍对状元持保留态度。因为“有些成绩是偶然的。除了炒作外,没有别的意义”。
一项调查结果证实了王邦维的观点:只有约20%的状元在进入大学后继续优秀,另外60%一般,甚至出现了表现很差、最后被退学的人。
但清华大学的态度相反。负责重庆招生的邓老师称,6月22日深夜,高考成绩公布前两天,他已抵达重庆。拿到高考成绩单后,他曾多次与黄文帝见面,劝说其就读清华。
而在6月26日,清华邀请黄文帝参加了为期10天的“状元夏令营”。夏令营主要由各省份有意向报考清华的前5位学生组成。数位有哈佛背景的清华经管学院的教授给学生们开座谈会,介绍清华的历史和实力,让考生提前体验专业风格和教学能力。
邓老师认为,填报志愿截止前,学生怎么改都可以。他相信,随着黄文帝对清华的深入了解,重新选择是很正常的事。黄文帝很快给自己原先选择的北大打了电话——这是他与北大之间唯一的直接通话。
“电话里的黄文帝,显示出了与其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他话说得文绉绉的,‘抱歉,不报贵校了,准备报清华’。”王邦维回忆。
“我问他,你怎么可能报清华?”王邦维说,“清华在重庆不招文科生,你怎么填呢?他回答:‘清华说了,可以报的。’”
这让包括王邦维在内的所有知情者感到意外。高考录取采用的是计算机报名,每个学校和专业都有规定的招生计划,每个计划对应固定的编号。没有编号,如何能填报志愿?
第一名即将无学可上
6月28日18:00时,是重庆填报志愿的截止时间。计算机一旦关网,数据就难以输入。按照“没有填报志愿,就不能投档的原则”,这位状元很可能无学可上。此前,北大已经多次劝说黄文帝,希望他理智考虑。
为维护学生利益以及与北大的关系,重庆外国语学校荆副校长劝说黄文帝尽早填报志愿,黄文帝在这所重点学校完成了高中学业。
但这时,黄文帝已远在千里之外的清华园。“当时学校传来消息,他真没填报志愿,到北京去了。”王邦维气愤地说。几天后,重庆市招办再次确认了这个消息。
“这是拿考生的命运开玩笑,做赌注式的操作。”王邦维说。据这位老师披露:除了这个“承诺”,清华大学在对黄文帝的招生竞争中还用了金钱。对于拿钱诱惑状元的做法,重庆八中、南开中学的校长都曾对他表示反感。
“我们也许是太迂腐了。”王邦维说。黄文帝的父母是库区移民,从农村出来后,一直在当地一家私营小服装厂打工。一家三口至今仍租住在工厂旁边一个单间小屋内。最实际的经济诱惑,恐怕难以抵挡。
但清华大学的邓老师否认曾对黄诱以重利,“我们只是告诉他:按规定,前5名都可以免4年学费,每年5000元,一共2万元”。
“状元都是非常优秀的学生。作为招生工作者,我们有义务为他创造条件,满足他的心愿。”邓老师说。按照他10年招生工作的经验,学校可以经过一定程序,调整各地的招生计划与名额,“这符合国家有关政策”。
但清华失败了。他们为黄文帝特别增加招生计划的要求,先是被重庆市招办拒绝,随后与教育部的交涉也没成功。
舆论激辩 破例录取
如果一个省级状元无学可上,这还是恢复高考30年来的第一次。完全符合传播规律的尴尬局面很快被公之于众——7月12日,署名“黄灯笼”的网友以《重庆文科状元即将落榜》为名,在各大网站广为发帖。
“清华在没有招生计划的情况下,招揽重庆高考文科状元黄文帝。”“黄灯笼”给这一事件定性称。
立刻有人出来与其PK。一位自称是黄文帝亲属的网友“smither”,对重庆文科状元落榜一事进行了“澄清”。这个帖子认为“黄灯笼”的身份是北大负责招生的老师。对此,北大校方坚决否认。清华、北大校友随后在网上“大打出手”,相互指责对方不惜雇佣枪手,手段卑劣。
风波中的状元选择关机,回避了这一切。
虽然当时的事实并没有被弄清楚,但平面媒体的评论已经跟进。7月18日,《工人日报》以《“状元”险些落榜折射“高招乱象”》为题,以罕有的口吻批评说:“‘状元面临落榜事件’的唯一过错方应该是清华大学……为了这特定的一个人,而想通过非正常的特殊程序和手段来搞定,这是无视高招秩序与纪律的行为,严重影响了招生计划的严肃性,也是对大学招生竞争公平性的冒犯。”
但7月19日《人民日报》的“人民时评”栏目,以《假如优秀高考生自己选择》为题为清华叫冤,将问题归咎于自主权的缺失。
“这也许和中国缺少自主招生权有关。”一名美国归来的留学人员说。在美国,这样的情况就可避免。美国相当于高考的统一考试为“SAT”(学术评估测试),主考语言和数学。但与中国依主次先后式的填报志愿不同,美国的学生可同时申请多个OFFER,申请的学校并不受限制。而优秀的学生,往往会得到很多OFFER,最后的入读学校,则由其自己决定。
中国的难题最后只能由教育部出面解决。最终,这个状元被补录了。
“教育部和北大招办协调,要求增加名额,收录黄文帝。”王邦维说,“这是违背教育部规定的。规则制定出来,就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状元就可以例外吗?”
为额外录取黄文帝,北大专门开了会。会上的意见分成了两派,一派要求严格按照招生程序办,“那样黄文帝就没学上了”。另一派则同意以考生的利益为重,破例录取。后一种观点最终占了上风。
争锋内幕
北大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说,“黄文帝现象”绝不是个案。为争夺学生,近几年清华、北大的招生每年花费无数。工作方式大同小异,但目标一致——将状元和尖子生尽可能多地收入囊中。
在其中的一所学校,每年寒假过年回家,退休的老教授和相对有空的博士生,都会被学校分配负责各自老家省份招生的前期工作。首先是跟踪长期联系的学校,了解这届学生的基本情况。而在两次模拟高考后,高校招生的老师会再回基层“重点培养”。除参加统一安排的招生咨询外,他们还会向中学发放少量的优秀学生推荐表,鼓励其报考自己所在的学校。
招生老师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在各重点高中的讲座。“讲高中生的未来专业选择和人生道路、成才啊,介绍学校专业的特点。”一位知情者说。相对于北大,清华的工作更早。邓老师证实,在2006年11月开始推荐自主和保送生时,他已到达重庆,开始在各重点中学的巡回演讲。聆听演讲的学生人选,由中学老师推荐,人数控制在数十人之内。
最重要一环是在高考成绩出来前几天。北大的一名老师说,招生的老师都会提前蹲守,第一时间拿到所有考生的成绩。通过对“组档线”和考生意愿的准确把握,两校可以给考生准确的信息,“告诉他们没问题或者有风险”。
而两校招生竞争发展到最后,几乎已无所不用其极。
王邦维老师举例说,今年重庆理科状元——南开中学学生陈竞,本是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此前已被确认录取。“按各校基本上不成文的君子协议,各自的自主招生都是互不挖角。”王邦维说。但最后,清华仍动用关系得到了这个人。
更极端的例子是,竞争最后争到了“敏感人物”身上——2005年12月,一位中央主要领导视察青海时来到贫困户王海生家,与其女儿、西宁市高二优秀学生王珊有一段很长的对话。王珊当时表态,想报考北大的对外贸易专业。两年后,这个女孩成为青海高考状元。“清华仍上门要人,但最后没有成功。”一位北大的教师说。
两校为何抢状元
“招生的激烈竞争纯粹是社会观感的问题。”北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说。而现在的中学,“高考结束后,他们根本不说有多少人考上了重点大学,只说考了几个北大、清华”。
这名老师分析:由于缺乏对大学专业的了解,对中学老师和学生,所报考专业前几年所招考生的素质和分数,不可避免成为最具说服力的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清华的文科连续几年都招生优于我们,我们的文科招生以后就很难再拥有好的生源,这将成为一个恶性循环”。
社会对状元的炒作也加剧了恶性竞争。大大小小的状元产生后,注定成为社会的宠儿。
这种风气开始于2000年前后。当时,四川文理科高考女状元刘洋洋、叶欣一出炉,某公司就曾想出资10万元请这对“姊妹花”做“情感代理人”拍广告,但遭拒绝。2004年,四川乐山犍为一中考生黄霞蔚以686分成为乐山市理科状元,县政府决定奖励一套120平方米的住房,市价8万元。
如此社会气氛直接影响了高校,他们为争夺优质生源“大打出手”。“这是北大1998年校庆后开始出现的。”一位北大的老师说。
状元之争另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985工程”的学校竞争中,全国只有清华、北大入榜。国家仅投入到这两所名校一期的建设资金就达到36亿元。同一起跑线上的竞争对手,因此而只剩下两家。
而“马太效应”的一个表现是:以前还有三四个高校有招到状元的机会,这几年全被北大、清华瓜分,有些名校甚至连文科前20名都碰不到。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今年30个省份产生66位高考状元,除了部分选择就读香港的高校外,其中27人选择清华,占40.90%;22人选择北大,占33.33%。9年来,清华在状元之争上首次超过了北大。
当然,招生的竞争只是两校竞争的一个方面。这两所百年老校,从出生起,在生源上、学科评比上,竞争就已经到了残酷的地步。
蔡元培、胡适、季羡林……这些名字反复挂在北大人的嘴上;而清华则以拥有“两弹元勋”邓稼先、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而自豪。
在北大,津津乐道的是,在2006年英国《泰晤士报》刊登的最新全球百大大学榜中,北大全球排名第十四,位列亚洲之首;而在已被认定为驰名商标的“清华大学”,反复宣传的是其在国内高校中第一流的理学学科群,拥有全国最多院士的物理系、拥有全国人均经费和发表论文数量全国第一的生物系,还有强大的数学和化学专业。
而在两校的BBS上,相互攻击已成一大特色。水木清华的BBS上,只要北大一出事,清华的学生就会反复渲染。反之也是如此。但在这个过程中,无人关注那些状元的真实想法,包括即将进入北大的黄文帝。 (据《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