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园的每个角落都有我的汗水与足迹,这项工作让我的人生变得丰厚、充实。”在前不久市林业局主办的报告会上,洛阳国家牡丹园副主任、农艺师刘改秀讲述自己痴心牡丹研究的经历,打动了在场的每个人。
1988年,家住红山乡下沟村的刘改秀考入南阳林校,1990年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当时的郊区牡丹苗圃工作。这是怎样艰苦的工作环境啊: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跟在农村干农活没什么两样!先后分来的五六名大学生都因忍受不了艰苦的工作环境相继调走。
是走还是留?刘改秀犹豫了。她发现,牡丹虽然在洛阳有1000多年的栽培史,但关于牡丹研究的许多课题至今还是空白。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刘改秀决心留下来,把青春献给牡丹研究事业。
春天,她一株一株地观察牡丹鳞芽萌动、花蕾生长,花形、花色、花瓣数量,对照书本记录每个品种的成花率;夏天,她观察牡丹结实的能力和叶片的颜色,一朵花一朵花地测量、记录;秋天,她观察不同品种牡丹花的花芽分化情况;冬天,她观察牡丹根系发育的形态。长期的风吹日晒,使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许多。
第十二届洛阳牡丹花会前夕,为便于游人了解牡丹品种,刘改秀为自己辨认出的400多个品种作标记、插牌。那时她已怀孕7个多月,但每天仍坚持工作10多个小时。由于劳累过度,女儿早产了。
刘改秀多年的汗水终于换来了收获:到1998年,她不仅掌握了牡丹四季栽培技术和出口加工技术,还完成了牡丹种植资源的建档归类工作,编写了园内百万株牡丹定植图。
从1990年到2002年,原郊区苗圃几易其名,最终更名为国家牡丹园,产权也从洛龙区归属市林业局。刘改秀的研究工作一刻也没有停。为了增加牡丹基因资源,刘改秀把女儿交给年迈的父母照看,自己多次奔赴云南、甘肃、山东、四川等地搜集牡丹品种。她先后引进了云南大花黄野生牡丹、甘肃紫斑牡丹等数十个珍贵品种,使国家牡丹园牡丹品种达到760多个,巩固了该园在国内牡丹品种数量上的领先地位。刘改秀还克服多种困难,组建了我市首个牡丹组培试验室,完成了15个品种近500余瓶幼苗培养。
截至目前,刘改秀已培育出牡丹新品种200多个,其中一项科研成果获首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2005年,在第六届全国花博会上,刘改秀获得了“河南盆栽牡丹大师”称号。
本报记者 石文禹
实习生 董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