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已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
昨日,市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科提供的一组数据证实了这个论断:2006年,我市常住人口为636万,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52.9万,占总人口的8.2%,比国际标准7%高出1.2个百分点。
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分别超过10%和7%,即可视为达到了人口老龄化。
洛阳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
每天清晨和傍晚,在公园里、广场上,鹤发童颜的老人组成了一支支阵容庞大的“健身大军”,他们打太极拳、抖空竹、甩长鞭,构成一幅幅老有所乐的和谐图景。
如果把全市老年人分成三个年龄组,即低龄组(65岁至69岁)、中龄组(70岁至79岁)和高龄组(80岁及以上),那么洛阳中龄组老年人口的比例最高,达到了41.7%。
专家说,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它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则说明洛阳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
然而,由于存在城乡发展差异,加上城市和农村人口分布不平衡,随着大量农村年轻人口流向城区(打工、安居等),加剧了我市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状况。
“银发大军”催生新兴产业
老人节将至,我市众多旅行社开始了十一黄金周后的新一轮“旅游产品推介”。他们的“目标”特别明确——“迎重阳金秋老人之旅”、“重晚情夕阳红专列”……令人眼花缭乱的“三日游”、“五日游”直接锁定“银发一族”。
可以说,在“银发浪潮”席卷全球的情况下,老年人对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精神消费等方面的需求将越来越多,老年消费在社会总体消费中的比例还将持续上升。
“目前,在洛阳还没有专门经营老年服饰的专业商场,以致在本地很难买到让自己满意的衣服。”家住涧西区的何秀华67岁了,她特别希望能有人开发老年人日常用品市场。其实,我市在迎来老龄化社会的同时,也在悄悄孕育着一个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
“围绕老年人的特殊需求,能否迅速在当地形成相关的产品群和企业群?”专家抛出的这个命题,对已经具备先进装备制造业实力的洛阳而言,可能意味着一个新的朝阳产业的兴起。
“4-2-1”家庭格局呼唤“社区养老服务平台”
统计部门调查显示:我市目前共有家庭183.4万户,平均每户家庭的人口数为3.4人,比2000年下降了0.4个百分点。家庭人口和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家庭收入的减少和赡养老人能力的降低,特别是大量出现的“4-2-1”家庭格局,使一对夫妇要面对赡养双方的父母和抚养一个未成年子女的沉重负担。
我们在涧西区武汉路办事处采访时发现,在三个社区内存在着不少丧偶老人家庭和独居老人家庭。“这些老人身边无儿无女,一旦卧病在床,连个送汤送水的人都没有。”办事处负责人对这种状况忧心忡忡。
据了解,目前我市的养老保障制度存在资金短缺、覆盖面小等问题,为缓解政府与家庭的养老压力,专家指出,应结合洛阳实际情况,在强化家庭养老的基础上,更注重发挥老年人所生活的社区的作用,尝试构建社区养老服务平台。
至于经费来源,湖南长沙市的经验是“政府投入一块,街道投入一块,承办机构投入一块,再加上社会募捐和经营收入”。
既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又补充了家庭结构变化后单纯由家庭养老的不足,具有独特优势的“社区养老”也许是我市应对“银发浪潮”挑战的对策之一。
本报记者 赵志伟 通讯员 朱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