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4版:要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芷兰留香看杏林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07 年 10 月 25 日 星期    【打印】  
芷兰留香看杏林
——洛阳市中心医院医德群体风采录
  三国时期的董奉,为世人留下了一个“杏林”的典故。董奉为人看病不计报酬,对治愈的病人,只求为自己种杏树几株;数年后,十几万株杏树蔚然成林——杏林,也由此成为称颂医德的专有名词。

  医德薪火相传,佳话再谱新篇。如今,在洛阳市中心医院,有这样一群杏林使者、杏林传人,他们德技双修,无怨无悔,把患者作为自己永远的牵挂,芷兰留香,留下了无数佳话。

  田利平、岳青芬、王亚宏、戴刚、马聪敏、郑有光、杜丽苹、张国强、王晓阳等,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有一串串动人的故事——

  田利平:品德是医生的第一资源

  53岁的年龄,29年的从医生涯,2部专著,6项科研成果,30多篇省级论文,河南省三八红旗手、省七次党代会代表、河南省医德先进个人、洛阳市劳动模范、洛阳市优秀共产党员、洛阳市十大女杰、洛阳市十佳医生、德技双星标兵称号……身为内科系主任兼心血管内科主任的田利平依然朴素,依然平和。田利平说:“品德是医生的第一资源,我最看重的还是‘党员医生’这个称号。”

  一天凌晨3点多钟,值班医生打来电话,说有一位急症病人需要抢救。田利平毫不犹豫,立即穿衣起床,打的赶到医院,一边组织抢救,一边通知1250X室做好术前准备。该病人多年来反复发病,心脏内膜纤维化严重,手术进行的艰难而缓慢。虽然是隆冬时节,田利平的口罩、帽子却全被汗水湿透了。身负沉重铅衣的她,硬是在1250X光机下工作了2个多小时,直到病人转危为安才放下心来。

  像这些事例,在她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已成了一种习惯,也成了一种责任。“而且,她还经常签字为病人担保。” 心血管内科病区的一位护士说,遇到没钱做手术、没钱看病的患者,田利平总是先让病人住院,为病人垫押金,做担保,显得比谁都急。有人问她:“田主任,你给病人担保,万一病人跑了咋办?”“我相信他们!即使他们一时还不了,但只要身体健康就好。” 田利平说。

  岳青芬:生命相托就是最大的信任

  和田利平一样,医院妇科主任岳青芬也是一个不事张扬的人。

  “岳主任对病人那是真好!”妇科病区的一位患者说。住院期间,他经常看到岳青芬为抢救病人深夜赶到医院,为家境贫寒的病人送衣送物,为情绪低落的病人做心理安慰……在她的带领下,全科上下形成了一种视病人如亲人的良好风尚;她所在的妇科病区,最多时加床达到18张,连走廊两边都加得满满的。

  “没有比生命相托更大的信任了,没有比生命相托更重的责任了!” 岳青芬说。去年8月,在广东打工的花季少女范某,因患卵巢恶性内胚瘤,慕名找到了岳青芬。当时,病人腹部被包块顶得像怀孕4个月的孕妇,已出现大量胸、腹水,身体极度消瘦,病情危重;岳青芬仔细查看,为其综合治疗,即先行胸、腹腔联合静脉化疗消水后,接着又做了保留生育功能肿瘤细胞减灭术加盆腔炎淋巴清扫术,术后又联合化疗6个疗程,病人很快痊愈,出院后逢人便说:是岳大夫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回广东打工后还专门写来感谢信。

  从医18年来,为了妇女的健康,在医学这块沃土上,岳青芬执著耕耘,无私奉献,赢得了广大患者的赞誉,先后荣获河南省百名技术英杰、洛阳市拔尖人才、洛阳市第二届优秀青年科技专家、洛阳市优秀专家、洛阳市巾帼明星、洛阳市张玮式职工等荣誉称号。

  王亚宏:收不收红包是尊严问题

  “收不收红包是医德问题,是良心问题,更是尊严问题。”心外科主任王亚宏说。他欣赏华益慰的那句话:医生如果收了病人1分钱的红包,那他自己也就一钱不值了。据统计,仅在去年一年间,王亚宏就拒收红包26次共19100元,这些还不包括他当场回绝的。

  偃师市的杨老汉是体会最深的一个。杨老汉说,去年2月,68岁的他心脏病又犯了,住到心血管内科做瓣膜置换手术。面对这样的手术,杨老汉全家人忐忑不安,思前想后,借了1000元钱,装在一个信封里,几次三番地硬往王亚宏口袋里塞。结果,实在推托不了的王亚宏一转身,就将红包交给了护士,让护士将这1000元充到了杨老汉的住院账单上。

  遇到患病在身却又无力支付手术费的病人,王亚宏总是心痛不已。他经常对科室人员说,心脏病可是人命关天,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受苦,我们要多想办法帮帮他们。于是,就有了科室出钱为病人垫费用、做担保,就有了主任出面找院领导,要求为病人减免手术费等经常发生的事情。2006年统计显示,该科共完成手术195例,居全市第一,居全国领先水平。

  戴刚:始终坚持做医生的原则

  “做医生首先要学会做人,一个优秀的医生必定是一个正直而负责的人。”在洛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戴刚的这句话许多人都耳熟能详。洛阳卫校学生小赵在该院实习期间,曾怀着敬佩的心情,在笔记中写道:“当医生怎样正直,看看戴主任就知道;当医生应怎样负责,看看戴主任就知道。我一定要做像戴主任那样的人……”

  在神经外科,有许多遭遇车祸的病人,因为利益所及,有时肇事方和受害方都会通过关系千方百计地找他,在治疗、用药以及出院时,各自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不管他们怎样央求,也不管他们托来多么“硬”的关系,戴刚总是坚持自己的原则——能不用高档药的坚决不用,不该做的大型检查一定不做,用较低的费用为病人治好病,实事求是地开据诊断证明。为这事他也得罪了不少人,有的甚至是老领导、老邻居、老朋友,但同事们都称他是“一个难得的好医生”。

  “他呀,是个把家里当旅馆、把医院当家里的人。” 戴刚的妻子说。她们单位搬家时,自己被砸伤了腰,腰椎压缩性骨折、腓骨骨折,住院半个月,丈夫白天陪护,晚上上班。出院后,他没时间照顾,就把妻子送回娘家,让岳父母护理。后来,他自己扭伤了腰,连石膏也不打,3天时间硬是做了8台手术,72小时内总共只休息了不到10个小时,简直是在拼命地工作。

  杜丽苹: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血管外科的杜丽苹主任从事中西医结合诊治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工作已经20余年。2000年调入医院时血管外科在洛阳市还是个空白,当时许多周围血管病人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因此致残甚至丧失生命。面对众多血管疾病患者因无处就医而饱受病痛的折磨,杜丽苹主任刻苦钻研,大胆进行技术创新,填补了豫西地区多项技术空白,她创建的血管外科开展的10余项新技术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领先水平。在她的带领下,短短几年血管外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猛发展,如今已成为洛阳市三甲医院中唯一的血管专科。

  杜丽苹主任常说:“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不断地进步,只有不断地进步我们才能不断地给患者更好的服务”。一次,一名身患血管疑难病症经多方诊治均未能明确诊断的患者慕名找到血管外科,已经心灰意冷的他准备放弃治疗,接诊的杜丽苹了解情况后,耐心安慰病人,一连几个晚上加班加点查阅资料、研究病情。当她最终搞清楚患者的病情时,马上跑到病人面前给他详细解释病情,增强治疗信心,患者看到杜主任从早到晚为自己忙碌,感动得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紧紧地握着杜主任的手,眼睛却早已湿润。

  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一切。这句话充分体现在杜丽苹主任的日常工作当中,她总是与病人真诚相待,到她那里看过病的病人及家属都有一个体验,杜主任时时处处为病人着想。有位病人准备做手术,她就告诉他最好什么时候来办手续、抽血化验最省时省钱;有位病人正在做干细胞移植时,钱一时交不上,她就把自己刚刚发的工资先垫上去。跟她查过房的医生都知道她查房时不仅关心病人的病情,更关心病人的心情,哪位病人家属有困难,思想有压力,她都主动关心尽力帮病人出主意、想办法。一次一位患脉管炎的重症患者,经济又困难、疼痛彻夜难免、痛不欲生,她一方面为病人选择费用最低的治疗方案,一方面耐心做病人思想工作,经济上给予照顾,终于使这位病人树立起了生活的信心……

  杏林精神 时代强音

  在洛阳市中心医院采访期间,笔者见到患者赠送的这样一幅镜匾,镜匾上面写着“仁医 仁心 仁术”6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院长臧照书说,全院职工都把群众的信赖作为最高的荣誉和最好的鞭策,把道德考量作为自己一生的答卷,把“修养医德 精湛技术 服务患者”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才有了医院今天的辉煌,并想通过本报表达自己由衷的感激之情,“谢谢患者的信任,谢谢职工的支持!” 臧照书说。

  笔者了解到,在这里,“医德”不再是社会上某些人心中空泛的概念,而是一种扎扎实实的行动,是每一次诊断、每一次检查、每一台手术、每一次护理、每一句问候……已从事临床工作22年的呼吸内科主任郑有光说:“医生医生,能使人起死回生,还有什么职业比挽救人的生命更重要的呢?我可以很真诚地说,选择医生职业,无怨无悔!”他所在的科室,病人常常爆满,而且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

  感染科主任张国强曾接诊过这样一个病人——该病人因肺部阴影、低热在省内外10多家医院就诊,时间长达1年,均按肺癌进行化疗。诊断中,张国强对病人带来的20多张X光片仔细比较,发现阴影有游走性,其表现像肺吸虫病,后经确诊,治疗20天痊愈。

  “还有被病人称为‘陆文婷’的CCU主任王晓阳,为无主病人找家人、身患重病坚持在临床一线的神经内科主任马聪敏等,甚至是小护士、电梯工、导医员、救护车司机,哪个岗位、哪个职工都有故事!为啥?相互影响呗!” 洛阳卫校实习生小赵说着向住院部走去。

  (王学斌 张弛)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