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程奇)新版大学教材《眼科学》称:中国眼科界对国际眼科界有两大标志性贡献,根据对洛阳“中国最大白内障家族”研究得出的白内障致病基因——热休克蛋白转录因子4(HSF4)居其中之一,已成为中国眼科学界又一里程碑!
《洛阳日报》老读者还会记得,2005年11月8日起,本报刊登《中国最大白内障家族:徘徊在黑暗边缘》,掀开了本报聚焦中国最大白内障家族系列报道序幕。这组系列报道披露了洛阳南部某村一个家族5代人中有62人患有白内障,是中国最大的白内障家族。本报曾联手河科大二附院眼科,给该家族人员进行了免费白内障手术。
在人民卫生出版社新出版的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卫生部规划教材《眼科学》中,该书主编、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葛坚教授在《绪论》第二章节《我国现代眼科学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中说:我国眼科界对国际眼科界有两个标志性的贡献:2002年,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褚仁远教授及其弟子与他人合作研究先天性白内障家系,明确热休克蛋白转录因子4(HSF4)可能是该家系Marner白内障发生机制之一,此为中国眼科学界又一里程碑。另一贡献是1956年,汤非凡与张晓楼教授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分离出沙眼衣原体。
为了表达对洛阳合作者的敬意,褚仁远教授近日给本报记者写了一封亲笔信,信中说:“此项学术研究中,刘院长(即河科大二附院眼科主任、伊川县眼科医院院长刘运甲)的贡献甚大,就等于发现兵马俑时,最先挖出俑头的人,并向政府报告,组织专家进行学术研究,才有了今日的辉煌。”
据了解,刘运甲早在2000年就发现了这一白内障家族,他辗转托人和褚仁远教授取得联系,并出人、出车、出资,密切协助上海专家的研究,历时一年时间。
褚仁远还随信寄来了中央电视台10套学术专题节目光盘和《眼科时讯》的详细报道,并提供了相关资料。
信件最后,褚仁远教授希望本报记者和刘运甲能够“高度注意洛阳的近视眼家系”,“希望继续合作,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