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古洞村新村。 刘小江 摄 |
|
编者按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为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揭示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我们选择了一批村庄,设立《构建和谐 共享成果》栏目,介绍他们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成果,以资借鉴。
在新安县,提起土古洞村走集体道路,共同致富的事,恐怕没有多少人不知道。
走集体道路
新安县铁门镇土古洞村依山就势,掩映在一片翠绿之中,房舍崭新,道路整洁;最特别的是,村内红色标语随处可见,革命歌曲萦绕耳畔,还是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村支书郑向东说,土古洞村从1995年开始土地收归集体,实行统一分配,走共同富裕道路。这一做法,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报请上级批准,成为新安县乃至洛阳的一个特例。
土古洞村因村里有一个100多米深的土洞而得名。相传北宋初年,道教高人陈抟不愿与赵匡胤争夺天下,隐居此处清修。10多年前,土古洞村的集体经济、基础设施还十分落后。全村200多户、900多口人,有30多个姓,大部分人都是过去逃荒要饭聚集到此打孔窑洞定居下来的。村民们感叹:“无水无路无学堂,只有四架山脊梁。”
走集体化道路,凝聚了全体村民的力量,使村集体经济迅速壮大,村民得到实惠,大伙也尝到了走集体道路、共同富裕的甜头。
村民李见子说:“村里走集体道路,凝聚了人心,形成了合力,大伙劲头十足,共同奔向致富路。”
红色小山村
土古洞村充满了红色,可以说是红色小山村。
近日,我们前往土古洞村,尚未进村,老远就听到高音喇叭里播放着革命歌曲,十分亲切。在依山修建的村主干道上,一条喷绘横幅映入我们眼帘:“风景这边独好”。
顺着山势,沿路而下,最抢眼的是两种颜色:黄色和红色。黄的是家家的围墙,红的是门楼、语录和标语。“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建设新农村,全民奔小康”……这些语录和标语充满了村庄。
除了黄色、红色,最惹眼的是安装在电线杆上的灯箱,灯箱上印刷着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及胡锦涛总书记的画像和他们的语录,灯箱从天刚黑一直亮到夜里10时。
这些标语不像“文革”时那么过激,而是和时代融合起来,很有当今红色旅游的味道。“文革”时,标语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土古洞村的标语、语录则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和谐发展为主题。
土古洞村坚持学马列、学雷锋、唱革命歌曲,但都与时俱进。学马列内容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学雷锋要求每位村民每月至少做一件好事,每月2日为义务劳动日。
“村子富不富,全靠党支部。”10年来,郑向东带领村里一班人,办起了矿泉水厂、奶牛示范场、化工厂、新型墙体材料厂等多个企业,壮大了集体经济。
土古洞村的和谐,也表现在民主管理、公开透明,村干部不搞特殊化上。
土古洞村流传着村干部“拴小车”的故事。村里有一辆“桑塔纳”轿车,是为了工作需要购置的。购车前,村“两委”进行研究,并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车买回来后,村里在政务公开栏里立下规矩:公车公用,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私用。为了严格约束自己,村里在每年春节期间,都把小车用绳子拴起来,杜绝干部节日用车、私自用车。
土古洞村通过办企业,现在一年集体经济收入达上百万元,多年来用于道路、自来水、小学校舍等建设累计达到1000多万元。
共享成果
近年来,在引导村民致富上,村里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有计划培训村民,有组织地进行劳务输出。现在,村里200多人常年在外务工,几乎家家户户有人打工,劳务收入成为大多数农户增收的重要来源。
二是“土里刨金”。土地收回集体所有后,村里进行统一分配,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村里又请农业专家帮助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加上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村民“土里刨金”,不断增收。现在,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4500多元。
集体有了钱,如何让村民共享?
土古洞村的做法是:改善基础设施,让全体村民从中受惠;建立保障机制,使村民感受集体的温暖,消除后顾之忧。
村里还出台鼓励措施,拿出资金帮助农户改善生活,使家家房屋实现翻新,沼气得到普及,有线电视全部入户。
现在,村民吃上了自来水,村里建起了新学校,沥青、水泥道路延伸到家家门口,主干道有10米多宽,两旁栽种着女贞、雪松、柳树、梧桐,点缀着鲜花、灌木。超市、卫生室、文化大院整齐划一,内部设施齐全,构成便利村民的社区服务中心。
村里出资,设立专人看护山林、保洁街道、清运垃圾、维护自来水管道。如今,村民吃自来水免费;高中生、大学生获得专门奖励;80岁以上老人逢年过节有人上门祝寿;过春节人人享受一份福利;五保户除了政府救助外,村里也给补助。
文明和谐
土古洞村致富路上不让一户掉队。
在土古洞村白家门村民组,我们看到一处宅院,主人在门口发愣。村干部解释说,村里有两户因病致困。这个是今年50多岁的智障人白万子,家有3口人。村里看他生活困难,专门给他家买了这处宅院,帮他搬出了窑洞。现在,一家人生活无忧。
另一户村民邵连子,常年有病,本来生活还算平静。不久前,孩子突然得重病住院,急得他直跺脚。大家知道消息后,纷纷捐款,村里又拿出5000元救济,帮他渡过难关。我们在村休闲广场上看到,邵连子站在门球场边当观众,一脸笑容,看来,集体的温暖使他倍感幸福。村干部说,邵连子一家4口住进新宅院,享受着村里的特别照顾。
郑向东告诉我们,村民们互帮互助的事年年都有,村里极少出现吵架的事,集体共同富裕凝聚了人心。
土古洞村还有20多户住在老村,大都是和子女分家的老年人。我们在老村惊讶地发现,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村支书郑向东一家仍然住在这里。院子陈旧,几间平房、砖石拱窑,都是20世纪80年代初建的。郑向东说:“个人富不算富,大伙儿都富才算富。我有个心愿:等村民全都搬进新村,住进新房,我最后一个搬!”
新村建设的十分精致、漂亮,家家户户干干净净,多数院墙、房屋都很新。沿沟边修起了造型别致的小“长城”,既加强了安全防护,又有效利用空间,建成了多个休闲小广场。
这几年村里陆续投入资金改善村容村貌,村民粉刷院墙、翻新门楼都有补助。
村民白小然说,村里组成了秧歌队、锣鼓队,自编歌谣《十唱土古洞》,演出很受欢迎。俺们现在有吃、有喝、有玩、有乐,真是有福啊。
土古洞村的名声传出去后,市、县不断有人前去参观。近日,洛阳中国旅行社组织了50多名老干部、老党员到土古洞村参观新农村建设。游客们每到一处,都赞叹不已。临别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迟迟不愿上车,他握着村干部的手激动地说:“来到这里令人耳目一新,坚定不移地干下去,农民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