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6版:洛宁新闻 新闻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把洛宁打造成中西部地区扶贫开发的亮点
烟田冬耕掀高潮
为困难农户免费装上有线电视
县地税局 文明服务让纳税人满意
县检察院侦查大楼投入使用
深圳工业企业成规模外迁引发当地忧虑
新闻网广告
声 明
县委组织部 “岗位练兵”强素质
河底乡冲刺 全省烟叶生产第一乡目标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 年 11 月 14 日 星期    【打印】  
深圳工业企业成规模外迁引发当地忧虑
  12日下午3时,深圳洲际大酒店。一场名为“大鹏展翅翱翔春城”的昆明深圳工业园宣传推介新闻发布会正热烈举行。会上,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张宁毫不掩饰地说:“承接深圳市的产业转移,将使我省面临一次良好的发展机遇。”

  招商引资无可厚非,但稍稍梳理,却不难发现,前来深圳招商引资已成国内城市的一种大势,湖南、贵州、江西、山东……不约而同,蜂拥而至。

  深圳产业升级及土地、环境等“硬”环境的制约,使一大批深圳企业有了“迁徙”的欲望,是外地招商团纷至沓来的根本原因。但值得警惕的是,在这场迁徙大潮中,除了深圳希望迁走的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低端产业,一些高科技企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也在流出。

  规模外迁

  企业出走深圳,已不是个别现象。去年6月,由深圳贸工局牵头展开的一项企业外迁调查表明,深圳市共有119家工业企业已经或计划外迁,涉及工业总产值90亿元。其中,共有18个工业行业出现企业外迁情况。最新的调研显示,到今年6月,仅罗湖、南山、宝安和龙岗四区,已经和计划外迁的企业多达522家,其中已经外迁的499家。

  “工业企业外迁已不仅仅是少数行业个别企业的自发行为,而是呈现有组织、较大规模的集体行动。”深圳市贸工局副局长殷勇说。这种“有规模、有组织外迁”的直接体现是,今年上半年,由深圳六区政府、行业协会及部分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在异地签约设立的“深圳产业转移园”共有20多个。

  去年10月,深圳市贸工局曾就企业外迁形成一份详细报告,并提出企业外迁“总体情况尚不太严重,对我市工业增加值的影响在1%以下”。今年7月,最新的一份调研报告则认为,外迁趋势不断扩大,应该引起“高度关注”。初步测算,近期企业外迁对深圳工业增速的影响在2个百分点左右。

  挥泪出走

  “这些企业都是挥泪‘外迁’啊,他们创业在此,发展在此,其实都不愿意走……”深圳市仪器仪表与自动化行业协会会长杜如彬的痛惜之情溢于言表。从2004年~2006年6月,规模生产以上的仪器仪表企业共有9家外迁,涉及工业总产值8亿元。

  鲜为人知的是,深圳在仪器仪表行业素有“世界数字万用电表王国”和“中国南方仪表仪器生产及研发基地”的美誉。深圳市贸工局资料显示,深圳仪器仪表经营企业近400家,从业人员5万人,2005年工业总产值为208亿元,进出口总额13.5亿元。据统计,深圳年生产数字万用电表840万台,行销9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数字万用电表产品数量的80%,出口率高达70%。预计今年深圳万用电表产值可突破30亿元,比去年增长50%左右。手掌大小的数字万用电表,在深圳,做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大产业”。

  在已经整体搬迁的仪器仪表企业中,世界上两家最大的万用表生产企业深圳华谊仪表有限公司和优利德国际有限公司,已经整体搬迁至东莞。

  支柱随流?

  工业企业纷纷外流,其实是深圳可以预见的一个结果。从建市开始,深圳就不停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的迁出与迁入,按理说不值得大惊小怪。

  经过27年的发展,深圳工业发展有一条明显的曲线。1980年~1985年,是深圳“铺摊子”起步阶段,工业以“三来一补”为主要方式,以电子、服装、纺织、皮革等行业为重点,形成了劳动密集型工业结构。1985年~1990年,是深圳工业蓄势阶段,来料加工与进料加工并重,初步形成了“产业以电子为主,资金以外资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的外向型格局。1990年~1995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崭露头角,支柱产业逐步形成,1995年深圳工业总产值达9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226亿元。从1995年起,深圳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第一增长点,至2000年,工业总产值达2586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065亿元。

  经过四个阶段的发展,深圳工业迅速实现了三大转变:从来料加工到自主生产的转变,从小型、分散生产经营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的转变,从传统产业为主导到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转变,从而初步建立了区域经济特色比较鲜明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如今,发展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摒弃附加值低、高污染产业已成为深圳上下共识。

  随着深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一大批通过高污染和低廉劳动力价格水平谋利的低端制造业,不得不另寻出路。这是深圳愿意看见的一个结果。

  但深圳方面不愿看到也没有预见的一个结果是,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也纷纷加入这场外迁大潮。而这些企业当中,一些还是行业的佼佼者甚至领头羊。

  土地掣肘

  企业外迁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显而易见——工业用地短缺。去年10月出台的调研报告显示,在工业总产值上亿元的32家外迁企业中,外迁原因排在首位的是“在深圳用地需求无法满足”,选择该项的企业有20家,占62.5%;排在第二位的为“深圳的房地产价格、厂房租金太贵”,选择该项的企业有16家,占50%。深圳市机械行业协会秘书长黄少萍介绍,很多企业都面临着一个困境,房价上涨,房租也水涨船高,出租房由于想获取更高的出租费用,经常会骚扰租方:“你们什么时候搬走啊?”

  深圳总面积1953平方公里,除去一些山地及生态用地,可供开发土地总面积约为700多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土地500多平方公里,剩余可供开发土地不足200平方公里,如果按照每年开发10平方公里的速度,再过二三十年,深圳可能将落到无地可用的尴尬境地。在2005年1月13日深圳市委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所担心的四大“难以为继”中,土地制约首当其冲。

  服务“软肋”

  土地制约是客观因素,是硬条件。那么,在政府服务这一软环境上,深圳这个曾以高效闻名的经济发达城市,如今效率反成了“软肋”。

  “从申请到给地,要花半年左右时间。从拿到地再到动工,要花一年半的时间。基础开工要一年多时间,现在电还没有用,因为和深圳一样都是通过省网供电,估计价格也差不多。”华为一营运高层数列了东莞松山湖项目的进度,并与深圳比较,得出结论是:从时间上来看差别不大。作为大型企业,华为在深圳政府部门办理相关业务能走绿色通道。“但在松山湖这边,我们只需要同松山湖管委会打交道就可以了,其他相关事宜由管委会再与东莞市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而在深圳,则会麻烦很多,时间差不多,但要与很多不同的部门打交道,归口管理有所不同。”

  “企业外迁,政府服务跟不上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深圳市机械行业协会秘书长黄少萍举例说,深圳模具产业集聚基地从2002年开始提出申请,耗时长达四五年之久,直到去年8月才批准动工。知情人士分析认为,除了土地限制,市、区、街道之间的协调不力,是项目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未来如何

  “一两个企业搬出去很正常,但在之后呢?我更担心的是一两个企业带动了整个产业出走。”杜如彬以深圳仪表仪器行业为例说,如不加以重视,“后果不堪设想”。

  “没有工业的深圳,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深圳?”一位多年致力于深圳工业经济发展研究的专家形容说,那就是一个轻飘飘的深圳,就像一个人没有了脊梁骨,走路都会不稳,国际大气候稍有影响,深圳将会摇曳不定,根本就不能自己作主了。

  产业“空心化”的危险也在被人担心。深圳市政府一位高层人士就提出,当年日本向亚洲“四小龙”进行产业转移,“四小龙”向东南亚一带进行产业转移,都没有影响当地工业的地位。但深圳如果处理不好,有可能像香港一样,逐步出现产业空心化,相当多的有识之士对当年香港产业转移造成空心化都作出负面评价,很容易受国际大气候的影响。“如果说,香港产业空心化还能够通过高端服务业来支持和维持,那么,没有工业的深圳呢,它的未来能靠什么?深圳没有香港完备的体制、规则、自由港政策,也不能为世界工厂提供高端的服务。”

  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作者呙中校持同样观点。在他眼里,亚洲“四小龙”之中,其他几个都在金融风暴后很快恢复,但是香港迟迟恢复不了,直到内地给香港“输血”才行。但直到现在,“香港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始终没解决”。亚洲“四小龙”中其他三个能很好解决,就在于他们科技产业、石化等工业发展很好。

  在呙中校看来,深圳现在的问题是,产业政策方向抓的是大企业,忽视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一方面,深圳的整体环境已经不适合于一些产业存在,比如地价上涨太快,又缺电;另一方面,房价上涨太快,不能留住人才,深圳已不再是适合创业之地。

  一个没有强大工业的深圳,何以支撑这个城市的未来?

  呙中校认为,假如深圳企业外迁以现在的趋势持续,加上深圳房价高涨,5年之后,深圳经济增长将急剧放缓,人口总数可能大幅下降,大量的打工者另谋出路。若是那样,深圳将不再是中国的一线城市,而只是一个二线城市;若是那样,深圳将不再是代表中国改革进程的城市,而会成一个普通的中国城市。

  (据《南方都市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