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洛阳各媒体相继报道了洛阳国际牡丹园、王城公园等园区,“寒牡丹”在冷风中迎风怒放的消息,引起了众多市民的关注。
据介绍,这些“寒牡丹”有多个品种,已经陆续绽放20多天,现仍在次第开放。
令人遗憾的是,在开放最集中的国际牡丹园,“寒牡丹”也是零零星星散布,不成规模,观赏效果受到影响。
以牡丹为主的花卉产业是我市农业产业化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现在已经初步形成规模,牡丹商品化步伐加快,在园区观赏、催花方面有了长足发展。现在我市每年的催花牡丹约30万盆,对牡丹产业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美中不足的是,在牡丹观赏上,受自然花期影响,我市大田牡丹显得“淡季太淡,旺季过旺”。大田牡丹集中在每年的3月下旬到5月上旬开放,虽然科技人员采取物理降温、化学注射、高山种植等一系列人工调控手段,但一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仍很难见到自然花期的牡丹。虽然催花牡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但大田牡丹的旅游优势仍难以替代。
近年来,我市牡丹品种达到上千种,从日本、美国引进的“寒牡丹”缓解了我市秋、冬季牡丹观赏难题。“寒牡丹”不属于传统的“中原品种”,对低温有自己的优势。
牡丹最讲究群体观赏效应,正所谓“百花齐放才是春”。我们有众多的牡丹观赏园,让市民在冬季能够随时观赏自然盛开的牡丹应该不是梦。
一些花卉专家说,“寒牡丹”冬季盛开在我市已有数年,为何藏在深闺人未识?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一些牡丹园区负责人仍然是以春季赏花思想为主导,没有形成冬季赏花的新观念;二是多数园区交通不便,有关人员担心经济效益如果不好,扩大种植规模不划算。这使得“寒牡丹”观赏旅游一直停留在试验田,没有真正走上市场。
如何让洛阳牡丹不仅室内四季常开,大田也全年不败?一些专家提出,假期调整为我们发展牡丹观赏旅游提供了更有利条件,特别是元旦、春节、中秋的假期,正是“寒牡丹”绽放的时候,有关部门应加强引导,在主要牡丹观赏园开辟“寒牡丹”专区,出台政策进行引导,统一管理,尽快形成观赏效应。同时,相关单位加强协作,转变观念,营造牡丹冬季观赏的氛围。这不仅可以增加旅游收入,对提升我市旅游城市形象、增加城市美誉度也具有积极作用。
“寒牡丹”迎风绽放,愿观赏旅游早日热起来。
本报记者
王继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