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5版:社会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我市开始换发
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
王东村:发展商贸走上致富路
“石块方阵”造成车辆堵塞
广告
网上赌博酿成一起绑架案
您是我们永远的牵挂
窗外的球砰砰砰 居民的心怦怦怦
不是所有手机卡都需更换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 年 11 月 28 日 星期    【打印】  
村在城里边,城在村中建;全村干群团结一心,各显神通,确立了以商贸业为龙头的多种产业发展格局;村民们生活富裕、和睦相处——
王东村:发展商贸走上致富路
洛宁回族镇一农民投资兴建的民族饭店(资料照片)。    李中灿 摄

  进村不见村

  洛宁县城西半部街道两侧店铺林立,进几家商店问一问,绝大多数老板或者说自己是王东村的,或是租用王东村门面房做生意的。当问到王东村的具体位置时,一个姓李的老板笑着说:“你脚下的土地就属于王东村。”

  原来,近些年,王东村已经彻底和县城融为一体,洛宁县城西半部已经分不清哪是县城、哪是王东村。王东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城中村。

  永宁大道南侧有一座漂亮的2层小楼,这是王东村一村民家开的商店,里面的货架上摆放着烟、酒及副食品,顾客进出不断,生意红红火火。一块儿去的人说,这家远近闻名的商店是王东村村民生活的真实反映。

  商店老板张新民说,这是2000年自己盖的房子,楼下开商店,楼上住人,现在生意越来越好,他干脆买了一辆面包车拉货,还雇了几个人,除去开支一个月能净挣几千块钱。

  洛宁县王范回族镇王东村面积1.5平方公里,全村有1400多户6000余口人,分16个村民组,几乎家家户户做生意,2006年人均纯收入近3000元。

  近几年,在发家致富的道路上,王东村村民既团结一心,又各显神通,在村“两委”的指引、协调和帮助下,在洛宁“商海”创下一片天地。

  传统商贸优势不能丢

  “只晓王范街,不知永宁城。”这是在洛宁县城广为流传的一句老话。

  王东村位于洛河畔,明清时期这里就成了商业贸易中心,洛河上游卢氏、洛南等县的山货常乘着竹筏漂到这里进行交易。当地许多人知道,王东村的商业在历史上比县城还要繁荣,在这里做生意占足天时、地利。但在极左的年代,王东村守着宝地难致富。如今,这个优势又被王东村村民牢牢把握住了。

  10年前,王范老街两旁基本上是低矮、破旧的瓦房和土坯房,街道很窄,生意并不景气。王东村“两委”投资160多万元,将王范老街改造成34米宽的现代商业街,供排水、照明等配套设施齐全。老街两侧村民踊跃支持,纷纷盖起二至四层不等的小楼房,门面房一下子达到300多间,村民们或自己做生意,或租给别人经营,传统商业得以复兴。

  从改造王范老街开始,王东村利用区位优势,掀起开发建设商贸场所的热潮,或村集体开发,或村民组开发,或村民合伙建设,或自家建设。这种由大集体到小集体,再到个人的方式,调动了村民创业的积极性,王东村经济一步步走向繁荣。

  在发展过程中,村干部起了带头作用。村委会主任马建民家共有5口人,他的妻子开办了家庭旅社,儿媳妇经营起特色大饭店,每年上缴税金近10万元。

  多种产业为村经济“助兴”

  依靠商贸业兴盛的王东村,并没有丢弃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思路。

  至今,王东村还留有数百亩肥沃的河滩地,仍有不少村民搞种植、养殖;一些富裕起来的村民买了大客车,依靠交通优势跑运输,全村的营运客车不下100辆;部分村民利用地理位置优势搞起第三产业,如餐饮、住宿、修配等;全村共有企业8家,年产值1800万元,部分村民当上了工人……村集体充分带动村民小家庭致富。

  有了多种产业的“助兴”,王东村经济锦上添花,村容村貌随之改变。近几年,村里改善了办学条件,硬化了村内道路,改造了清真寺路、闯王北路等道路,1组、2组、3组的排污工程也正在施工中。

  村民互帮互助

  天时、地利让王东村富裕了起来,富裕则促使王东村人和。

  在王东村“两委”办公室里,村干部抱出厚厚一摞稿纸,仔细一看是11组村民的分红花名册,记录了该组2000年以来全部的分红信息,如2007年春节每人180元、2006年每人25公斤面等,每一页上都有分红村民留下的红手印和签名。

  到村“两委”办事的一名村民乐呵呵地说:“在俺村,每年春节发钱、发面、发油是常事,平时有的组还给老年人发奶粉呢,许多村民的生活水平比县直单位的工作人员还高哩!”

  王东村还形成了“互帮互助、文明和谐”的新村风。

  2004年冬天,1组村民张富堂的儿子学修汽车,一次烤火时木柴潮湿点不着,他把汽油错当成柴油浇在木柴上,竟酿成大火,将他的双腿严重烧伤,急需2万多元医疗费。村民们知道后纷纷到医院看望,并慷慨解囊,为张富堂捐款1万多元。

  3组村民张荣耀家仅有3间瓦房,家庭不富裕,谈起王东村,他笑着说:“村里对我家的帮助已经够多了。”

  原来,他的儿子张超峰那年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大伙儿都感到很高兴,但张荣耀为儿子的学费一筹莫展。村委会主任马建民给他捎信:超峰能到北京上大学是全村人的荣耀,对张家的困难村“两委”不会坐视不管。随后,马建民代表村里给他送去1000元,并为他争取到镇政府资助的2000元和团县委资助的2000元,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问起近两年村民的生活状况,一位村干部笑着说,现在村民收入不断提高,村里基本上实现了上得起学、看得起病、养得起老的目标,村民基本上不需要救济和帮助,像为张富堂捐款之类的事越来越少,这都是经济发展带给大伙的好处。

  和谐村庄发展快

  在王东村西南隅,一片带状的低洼地上杂草丛生,一些村民正在平整这块洼地。他们说,这是村里的老寨壕,废弃以后成了村里的臭水沟、垃圾场,现在他们要把它整理出来,建成村民新居。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王东村发展的步伐加快了,废弃地再利用事例并不鲜见。2005年,村里投资800多万元,对延寿河下段河面封闭,整治沿河环境,于今年年初建成了永宁大道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启用后可为村里提供近百个就业岗位。

  现在,王东村又积极创造条件,和一家地产商联手,共同在延寿河畔投资开发居住小区,投用后可为王东村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靠集体经济富裕,靠富裕改善民生。这一切都将进一步壮大王东村的集体经济,促进村风、民风和谐与村民安居乐业。

  本报记者 李银刚 特约记者 高文治 实习生 孙晓华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