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月开始,洛一高副校长王崇欣陆续接到北大、清华、中科大、哈工大等多所知名高校发来的2008年高考自主招生方案和报名表。进入11月,2008年各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相继启动。
王崇欣说,最近到他办公室咨询有关自主招生政策的学生和家长很多,其中不乏成绩非常优秀者,也有部分存有侥幸心理者,他们认为这是个谁都能试试的捷径。对此现象,市高招办副主任任晓雨表示,要给学生、家长的这种心理“浇浇冷水”。
考生、家长:多次机会多道保险
记者从市高招办了解到,从2003年开始,被教育界人士呼吁多年的自主招生制度从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开始施行,由各地中学推荐在某方面有特殊才能、培养潜质,或综合素质突出的优秀人才,高校自己组织考试,通过笔试和面试等程序确定自主招生对象,但入选考生依然要参加全国的统考。
2004年,施行自主招生制度的高校数目扩大到28所,报名方式由单纯的学校推荐发展到学生自荐和学校推荐相结合;2008年,全国取得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计划达59所。
自主招生对象与其他考生的唯一不同在于,可以在当地录取线下20分甚至50分以内录取,而且将尽量满足学生的专业选择。
也正是这一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据了解,今年北大自主招生的政策是对获得资格者将在高考录取中给予在当地录取线基础上降20分~30分的优惠,并在专业录取时享受降10分的优惠;清华改变往年全国统一大排队招生的方式,首次实行分省份排序,择优认定……各高校“优惠”政策极其诱人,更多的学生和家长跃跃欲试。
一位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学生家长告诉记者,他从10月份就开始留意2008年的自主招生政策,在他看来,获得“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也不过加10分,自主招生能优惠20分甚至更多,孩子有实力干吗不试试?
这位父亲的话代表了大多数家长的心声。
老师、学校:不鼓励,不反对
采访中了解到,对考生和家长的这种心态,老师和学校持一致态度:不鼓励,不反对。
“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来说,这是个不错的机会,但我们建议学生不要过分关注,量力而行。”王崇欣建议,学生要综合评估自己的能力,认为能达到条件的,可有针对性地选择一到两所学校,但千万不要参加过多的自主招生考试,以免浪费时间和精力。
刚送走2007届毕业生的李老师也提醒学生:“自主招生的门槛实际上是很高的,除非是成绩相当出色的学生,否则不要去凑这个热闹。”李老师告诉记者,2007年高考,她班上有学生为了争取被录取机会,竟报名参加了7所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参加一次考试一来一回至少3天,浪费了不少精力,可最终一无所获。
学校证明、填写自述材料、面试……自主招生程序繁多,在分秒必争的高考冲刺阶段,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争取并没有十足把握的自主招生资格是否值得?李老师认为这是学生在报名前需要认真权衡的问题。李老师的另一个担忧是:“参加自主招生考试是学生对自己所向往大学的第一次敲门,如果没有被录取,或多或少会影响高考信心。”
另一个让老师和学校对自主招生不很感兴趣的原因在于,在高考中,学生参加自主招生的初衷没有得到体现。据了解,有的学生分数虽然超过自主招生学校分数线很多,但已没有机会选择更好的大学;有的学生因没把握,在填报志愿时又改了学校。因此,最终用上这20分的学生并不多。
而长期从事高招工作的刘老师则认为,逐渐扩大的自主招生规模其实是高校间的一种生源之争,“为了占住好学生,吸引更多的学生在高考中报考本校,一些高校会有意降低自主招生的门槛”。
招办:是双保险,更是双刃剑
任晓雨告诉记者,随着一所所学校自主招生方案的出台,从现在起的一段时期内,一波又一波的诱惑向考生和家长“袭来”。他希望面对这些“诱惑”,大家都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因为参加自主招生从表面看也许能为高考上道“双保险”,但事实上这更是一把“双刃剑”。
任晓雨认为,自主招生对高三学生来说有两大难题:一是名额少;二是难度大,尤其是在学生对高中所学的知识还没有系统掌握的时候,要参加这些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想取得好成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今年我省文科高考状元、洛一高毕业生马冰一就是在高考前通过北大自主招生考试的,在采访时她曾表示,自主招生的题目和高考试题完全不是一种风格,题目灵活,知识面很宽,对考生各个方面的素质都要求非常高。
我市教育界一人士认为,多数学生进入大学的主要途径还是高考,学生千万不要有投机心理。眼下是高三学生复习最关键的时期,学生千万不要因自主招生打乱自己的学习计划,“认认真真地复习比什么都重要”。记者了解到,由于提前取得自主招生资格,便认为上大学已经“板上钉钉”,放松了后一阶段复习而在高考中最终失利的考生在近年也不乏其人。
本报记者
李燕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