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家口街南端的过街楼。 记者 海燕 摄 |
|
先前说过,老城乃凤凰城,凤化街是凤头。《老城区志》载:凤化街长253米,宽6米,北起马市街和贴廓巷交接口,南至菜市东、西街交会处。
笔者前日去转悠时,才发现凤化街已被九都东路拦腰切断,剩下南端不到百米,路西边有“洛阳朱熹文化研究会”立的牌坊,牌坊正上方写着“徽国传芬”。立牌坊时间为2005年10月。当地人说,那里曾是朱熹祠堂,后来祠堂拆迁。据志书载,南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朱熹,一生在南方讲学、做官,他的后裔朱霆公于1397年到洛阳当县令,在凤化街定居。
凤化街的北段也不到百米,路东是洛阳移动公司凤化街营业厅,上下两层,占地2800平方米,于2003年修建。
凤化街没有找到古时的一砖一瓦,我们便信步来到雷家口街。它北接菜市西街,南连城城街,清朝时这条街上的居民多数姓雷。洛河上还没有桥的时候,雷家口街一直是个渡口,河两岸的人要过河走亲、办事,多从这儿摆渡,所以整日熙熙攘攘。
街道只有120多米长,我们一会儿就到了街的最南边,一座横跨街道的过街楼呈现眼前,楼有6米左右高,由青砖垒盖,楼顶叠灰色瓦片,楼正中开一个不大的木窗,两扇窗户可开关。过街楼南面刻着“洛汭严关”四个字,“汭”(rùi)就是河流拐弯、水流湍急之意。
街里有几位老伯正在晒暖,他们回忆:在门楼东边,过去有座雷福庵,尼姑们整日与木鱼为伴,很是寂寞,就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可出门又不方便。那年代,平常女子都不能随便逛街,何况修行的尼姑。善解人意的施主们便捐资修此过街楼,让尼姑们站在楼上就可以看热闹。
老伯说得很生动,但我觉得不太可信,在封建社会,谁会为了尼姑看热闹修过街楼?
带着疑惑回来后,我拨电话请教有关专家。专家解释,过街楼是清朝末年所修,当时,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街道居民为保平安,晚上派人在楼上放哨,四周一旦有什么动静,楼上岗哨就敲锣示警。过街楼是为了看护街区而修建的,和山寨的寨门作用差不多。从字面理解,“严关”是严守关口的意思。专家的结论应该更有根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