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昔日骑自行车沿街叫卖,如今坐等买主上门;昔日产品销售范围不过方圆5公里,如今产品上了北京人的餐桌;昔日全村没有一个同行,如今则带动了一大批人“联合作战”……平等乡马庄村农民王建民靠着自己的勤劳智慧,用小小的蘑菇为自己和乡亲们撑起了一把“致富伞”。
昨日上午,虽然寒意阵阵袭来,但平等乡马庄村东的塑料大棚里却是一派红红火火的景象:这边一拨人忙着给菌种装袋,那边一拨人忙着收购菇农送来的蘑菇,还有一拨人忙着采摘棚里的蘑菇。
正在指挥大家干活的王建民说,他1988年开始种蘑菇。当年只有16岁的他只身前往郑州学习种蘑菇技术。掌握此技术后,他夏秋两季到建筑队打工,冬春两季在家种蘑菇,出菇之后就骑自行车走街串巷叫卖。1995年,王建民承包了三分地,开始搭建塑料大棚种蘑菇。他模拟自然环境种蘑菇,并在蘑菇六七成熟时就采摘出售,蘑菇肉质鲜嫩、口感很好,迅速走俏市场。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王建民于2000年贷款承包了13亩地,种了12个大棚的蘑菇。
经过十几年的摸爬滚打,王建民知道了品牌的重要性,2004年,他成立了洛阳峰山食用菌有限公司,“马庄育良”商标也注册成功。如今,王建民的蘑菇不仅销往洛阳、三门峡、郑州等地,还卖到了北京。今年7月,他与附近几个村的18个农户组成立了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带动更多的农民种植蘑菇。 (张武昌 康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