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5版:社会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鸣皋村:九皋山下盛开幸福花
钞票撒一地 路人帮忙捡
失主点点数 一张都不少
限制劳动者权利的
劳动合同是无效的
涧西支线道路 装上双语路牌
一把菜刀“舞”出河南金奖
新闻网广告
盗贼偷车使用“障眼法”
失主路见失物识破诡计
洛阳“园丁”北京获大奖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7 年 12 月 11 日 星期    【打印】  
一个1.4万人的大村,街道整洁,户户通水泥路,群众集体奔小康,生活其乐融融——
鸣皋村:九皋山下盛开幸福花
  本报记者 王继辉

  “鹤鸣九皋,声闻于天。”九皋山下鸣皋村中的伊川书院记录着这个3000多户、1.4万人的村庄的悠久历史。

  新时期的鸣皋村,像九皋山下盛开的一簇幸福花,馨香远飘。

  齐心协力整治村容路貌

  鸣皋村有25个村民组,农业人口近万名,居住人口1.4万名,村庄面积1000多亩,人均耕地不足4分。

  未到鸣皋村时,我们以为人口如此众多、居住如此集中的村庄,村容路貌一定脏乱差,无论如何也不相信它会是新农村建设市级“示范村”。

  一进村,我们见不到散乱的垃圾、随风飞扬的杂物。整洁的街道、家家门前整齐堆放的建材让人暗暗称奇。

  村党委书记陈平居说,在新农村建设中,村里累计投资280多万元,其中争取省扶持资金130万元、村民自筹70多万元、村“两委”多方筹措80余万元。

  利用这些资金,该村硬化村组道路100多条、19公里长,硬化排污渠38公里,修复安装路灯400余盏。现在,村民下地、外出都走上了水泥路。

  村里家家户户通往街巷的台阶整齐划一,很难见到侵占公共街道的现象。村委会主任艾成赞说,这是村里老人卫生监督队的功劳。

  鸣皋老人卫生监督队有13人,分为4个组,负责各自区域的环境卫生。监督队员都在60岁以上,队长老杨今年77岁。

  老杨说:“谁家私搭乱建,队员就上门做工作,如果不按规矩来,占道10厘米以上,立即强行拆除。遇到‘钉子户’,村里出面处理。谁家乱倒垃圾,责令自行清理,不清理就不罢休。现在,村民们都自觉了。”

  队员们每人每月80元工资,每天一早,他们推着三轮车,挨家挨户去收垃圾,然后统一运到村里的垃圾池,最后集中运到后山垃圾场掩埋。

  村里集体收入少,村“两委”成员每人集资5000元,建起1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大院、220平方米的高标准灯光球场,完善了卫生室、便民超市、老年人活动中心、休闲广场等设施。

  陈平居、艾成赞还个人贷款、借款、垫资用于村内道路、农业基础设施等建设,总计达40多万元。

  正是全村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鸣皋村的村容路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携手同走致富路

  鸣皋村村民人均耕地不足4分,单纯靠种粮,农民收入有限。

  村“两委”争取资金,发展高效农业。村里投资建设渠、井、路、泵等配套设施,发展蔬菜大棚,还从县里聘请蔬菜技术人员,指导菜农种植蔬菜。

  现在,村里已经发展蔬菜大棚46个,每个大棚一年收入1.2万元左右。尝到甜头的菜农自发给村“两委”送锦旗、匾额,表达自己的心声。

  在菜田,我们见到一名50多岁姓武的村民,他带着孙子在看自家的大棚蔬菜。他说,村里建提灌站、打了12眼机井,1000多亩旱地变成了水浇地,水渠都硬化了,省水又通电,种蔬菜一年好歹能挣万把块。

  村干部讲述了“村委会主任为调地4次掉泪”的事情。

  村里为县重点工程——伊川四高提供的126亩建设用地,涉及11个村民组、1700多口人的耕地调配问题。村里人均耕地少,村民不愿被划拨耕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村里将一些村民组的废弃砖场复耕、集中闲散用地,新增耕地300多亩。村“两委”干部一户户做工作,动员群众让出一部分土地。为了说服“钉子户”,艾成赞一个一个做工作,被噎得4次当众落泪,但他把委屈咽到肚里,“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经过4个月的紧张工作,终于在当年麦播时,将耕地顺利调配完毕,使麦播顺利进行。

  为了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村里争取农业开发项目,发展水渠硬化、滴灌,建立提灌站,为村民改变种植结构提供了基础条件。

  除了在农业上增加收入外,村里组织、引导年轻人外出打工。现在,村里长年在外地打工的有600多人,扩大了村民增收渠道。

  同舟共济劲吹和谐风

  在村文化大院,10多名老人正在下棋、打牌、聊天,个个乐呵呵的。

  今年72岁的李长印说,每天早上,老人们都要来这里练习太极拳,每个人都有固定的位置。平时没事,大家都要来文化大院转转。

  艾成赞说,尊老是村里的传统美德。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有1200多名,每年春节村里都给他们发过节费和米、面、油。

  有48年党龄的王凤仙说,村里有300多名党员,村里对老党员十分照顾,经常开展活动,老党员感到很温暖。

  村里有个300多户困难户的花名册,每年都要对他们进行救助。50岁的智障人朱振立,至今独居。村干部集资给他家通了电,村里负担他家的电费;给他送去了蜂窝煤、煤炉。

  村民王朝军的妻子重病做手术,一家5口的生活陷入困境。村里一面帮助他们办理低保、合作医疗手续,一面动员群众救急。短短一天,村民捐款2000多元。

  鸣皋村的和谐之风,“杨胡同的故事”是注脚。

  村里流传着“杨胡同的故事”,说的是村里在开展户户通水泥路工作时,有一条杨胡同,60多米长,拐了两道弯。因为胡同两边的8户村民在建筑房屋时都超过地界,胡同因此成了“S”形,只有一辆架子车那么宽,胡同里面谁家娶媳妇,车都进不来。村民把它叫做“辘轳把”胡同。为了户户通水泥路,保证胡同畅通,村干部上门动员,将胡同两边8户村民的门楼、院墙进行拆迁处理。现在,这条胡同两辆轿车可以并行。

  被迁拆了门楼的村民孟秋月说:“胡同畅通后,大家都感觉方便了,真是吃小亏得大利,邻里关系也加深了。”我们看到,孟秋月在自家退后两米新建的门楼上刻了功德碑,上写:“修路改建,福泽永远。”

  像这样的拆迁户共有16户,拆除房舍2000多平方米,但家家事后翘起拇指称赞;像这样变了模样的小胡同,村里有近百条。

  在鸣皋村采访,不时有群众自发围上来,向我们介绍村里的巨大变化、自己滋润的日子,有的还热情地带着我们,到一段水泥路、一口井、一户门楼前,讲述那里的变迁,幸福的笑容挂在每一个倾诉者的脸上。

  和煦的阳光,照得冬日的鸣皋村格外温暖。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