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之一、美国人奥利弗·史密斯在谈及科学家的素养时说,拥有“快乐基因”是科学家成功的秘诀之一。 “科学家应当是个乐观主义者,因为大部分时间,你的那些实验都行不通。如果生来具备一种‘快乐基因’,你会发现它作用很大。”史密斯还饶有兴致地谈到自己的第一个科学实验,他曾希望利用木头和猪膀胱造一部电话。不过,那次实验以失败告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史密斯的成功秘诀很值得我们认真琢磨、借鉴。其实,何止是搞科研,不论干什么事情,要想取得成功,大都离不开“快乐基因”,一个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人,肯定与成功无缘。如果有了“快乐基因”,枯燥乏味的工作就会变得丰富多彩;接连不断的失败,也成了攀登成功顶峰的台阶;再苦再累的工作也会甘之若饴,乐此不疲。
“快乐基因”并不是整天嘻嘻哈哈、眉开眼笑,那只是表面现象。非常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对自己的研究课题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研究的每一步进展都会有成就感,才是“快乐基因”的本质体现。
先说成就感。三个工人在砌一堵墙。有人问:“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砌墙。”第二个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幢美丽的高楼。”第三个人边干边哼着歌曲,他的笑容很灿烂开心:“我们正在建设一个崭新的城市。”10年后,第一个人仍在工地上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里画图纸,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成了前两个人的老板,他的成功就得益于宝贵的“快乐基因”,成就感是他飞升的翅膀。
再说对工作的热爱。考古界有一个著名的利基家族,先是路易斯·利基夫妻俩从英国跑到非洲,去和那些化石、山洞打交道,每日风餐露宿、栉风沐雨,也没什么收益,老两口却兴致盎然地一干就是一辈子。这还不说,儿子、媳妇又接着干,照样是颠沛流离,照样不辞辛苦地长年坚持野外探险研究,并觉得其乐无穷。他们的贡献,使世界考古出现重大突破,人类历史研究被推前了上百万年,人类的祖先在非洲成了全人类的基本共识,他们被称为“古人类学研究第一家族”。没有“快乐基因”,没有对考古工作的极度热爱,他们是不可能作出如此重大的贡献。
好奇心也是不可少的。出于好奇心而投身科研的人,其成果可能不赚钱,也没有什么推广应用前景,但对推动人类进步、发现未知世界,会大有作用。譬如出于好奇而终生研究进化论的达尔文和一辈子研究昆虫的法布尔等等。特别是法布尔,一个人穷其一生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生又专为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这些写虫子的《昆虫记》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更是奇迹中的奇迹。
科学研究需要“快乐基因”,干任何工作都需要“快乐基因”。“快乐基因”有先天遗传的,也有后天培养的。遗传固然无法选择,后天培养却是大有可为。如果我们能做到以积极向上的人生哲学支撑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把好奇心与自信心、不怕失败的精神相结合,把成就感融入胜不骄败不馁的平常心中,就一定能乘风破浪,把人生的小船驶进成功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