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如何巩固创卫成果,保持良好生活环境”的话题一见报,立即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他们寄语“两会”,就我市在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后,如何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提出了不少合理化建议。
市政协委员、市科协副主席吴育谦专门给本报发来了他写的《创卫成果来之不易,怎样建立长效机制实现低成本维护是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提案。吴育谦委员讲了一件事:几年前,他到乌鲁木齐市出差,刚出火车站横穿马路时被一位戴红袖标的老同志拦住,说乌市制定了“文明城市八不准”,他违反了第六条“穿越主干道不准偏离斑马线”的规定,要罚5元,在交了罚款后,老同志送给他一张“八不准”宣传单,并叮嘱说,全市大街小巷都有监督员,罚款者每罚一人可提成2元,所以人人都很认真负责。他刚下火车就受了一次文明教育,印象深刻也很受启发。
吴育谦说,我市已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称号,鼓舞人心,但如何保护好这张珍贵的“城市名片”要好好研究一下。他认为市里应出台一些相关政策,内容包括卫生城市几不准规定,违规者的处理办法;组建执法队伍(以下岗职工、零就业家庭、离退休干部为主要对象),先培训后上岗;印制专用防伪带编号的罚款单据;通过媒体加强宣传,做到市民皆知,自觉维护整洁、优美、有序的城市环境;以街道办事处和城中村为单位分别布点,明确责任地段、值勤时间;加强巡回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加以改进等。这样,既建立了长效机制,又切实可行;既培育了执法队伍,又培养了义务宣传员;既管住了城市主要干道,又管住了背街小巷;既降低了违章现象的发生率,又提升了市民的文明程度,真可谓一举多得。
市民王女士、刘先生等也来电谈了他们的看法。王女士说,她住在牡丹桥附近,桥头的劳动力市场几度取缔又几度死灰复燃。她说,这一带经常是乱糟糟的,既影响了交通,又扰乱了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市创建指挥部为了取缔这个市场专门出台了有关文件,管理部门也下大力气进行取缔,但就是效果不太好,能否专门为这些进城务工人员就近开辟个专业市场?刘先生认为,下一步,我市巩固创卫成果应在薄弱环节上多下工夫,如农贸市场、五小单位、城中村等。建议尽快建立长效机制,使我们的美丽城市真正与“国家卫生城市”称号相符。
本报记者 李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