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区建设工地。 记者 梅占国 摄 (资料图片) |
|
本报记者集体采写
一段时间以来,洛阳成了中央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
《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等相继在头版重要位置,或重要栏目,刊发播发稿件,介绍洛阳在依靠科技创新加速新型工业发展、弘扬河洛文化优势促进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新经验。
自2006年年底市九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650万人民,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旅游强市、科教强市战略,加快建设优势突出的经济强市,加快建设特色突出的文化强市,加快建设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加快建设最佳发展环境城市,加快建设全面发展的和谐洛阳,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在再造一个新洛阳、全面走在中原崛起前列的征途中,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
一组令人欣慰的统计数据——
预计2007年完成生产总值157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5.5 %以上,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5%、18.8%和12%;
预计全年实施各类项目2900个,总投资1500亿元以上,完成投资700亿元左右,其中千万元以上工业结构调整项目400个,完成投资230亿元;
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100亿元、利税265亿元、利润17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1倍以上、1.4倍,增速均居全省第一;
预计全年实际利用外资6.37亿美元,引进市外境内资金15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倍、34.4%;
至11月底,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152.4亿元和620.1亿元,分别比年初新增93.5亿元和72.2亿元;
预计全年接待游客4002.5万人次,景区(点)门票收入5.1亿元,旅游总收入19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8%、32.9%、42.4%;
…………
一串接连不断的喜事、喜讯——
继今年4月洛钼集团在香港成功上市,募集资金81亿港元之后,中航光电A股上市募集资金4.8亿元,一拖股份在香港完成配股、募集资金2.3亿港元;
国家爱卫会于12月3日正式下发文件命名洛阳市为“国家卫生城市”;
成功入选“倾国倾城·最值得向世界介绍的中国名城”、“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和“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洛阳旅游被纳入《丝绸之路区域旅游规划》和《中部六省区域旅游规划》,龙门石窟入选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和最受群众喜爱的十大风景名胜区,龙潭峡、神灵寨、木札岭、天池山入选4A级旅游景区;
成功进入国家城镇居民医保试点,从10月1日起,全市城镇居民均可享受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每名参保居民可享受60元的政府补贴;
关注民生的一系列措施出台,省委、省政府交办的10件实事和市委、市政府承诺的20件实事已按期完成;
“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工作在全省率先完成;
“村村整治千村达标百村示范”村容路貌整治活动成绩喜人,全市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20.3万座,成立乡村服务站(网)点804家;
“讲正气、树新风、建绩效”主题教育活动扎实开展,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机关作风进一步好转,受到省委主题教育督导组的高度评价;
…………
所有这一切,都无可置疑地表明,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坚持科学发展、共建和谐洛阳的正确思路,已经变成全市人民的伟大实践。
工业强市:又好又快风帆疾
铿锵,激昂。这是大工业赋予这座城市的最美乐章。
2007年即将过去,对于正在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新型工业城市的洛阳来说,这段乐章分外绚丽、格外厚重——
在中信重机公司“新重机”工程施工现场,一个总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的厂房正在拔地而起。明年春天,随着这个巨大厂房的竣工,全球最大的18500吨油压机将落户这里开始“服役”。届时,中信重机打造世界一流重型机械制造基地将梦想成真。
机械穿梭,塔吊林立。河洛大地上,一个个如火如荼的工业建设场面令人振奋……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100亿元,增长35%;实现利税265亿元,增长超过1倍;实现利润170亿元,增长1.4倍。而且,增速均居全省第一!
在工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大幅提升的背后,是迅猛增长的高技术产业的强力支撑,更是新达产、新投产项目的强力拉动。
市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工业强市、旅游强市、科教强市”三大战略,这是结合我市实际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
有了发展路径战略,怎么去具体实施?在这次会议上,市委书记连维良站在加快洛阳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项目、引资双带动”的发展主战略——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做到领导精力向项目引资转移,领导班子分工向项目引资集中,干部导向向项目引资倾斜。
“3+1”战略的实施,成为促进全市工业经济提速发展的“发动机”。
立足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我市谋划了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事关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高成长性项目;为推动项目建设进度,我市还建立了项目协调机制、项目建设责任机制、项目建设督促落实和报告反馈机制。
中硅公司1000吨多晶硅、香江万基40万吨氧化铝、尚德公司90兆瓦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一拖集团大中马力轮式拖拉机等196个项目竣工投产;
香江万基氧化铝二期、伊电集团50万吨连铸连轧、洛钼集团4万吨钼冶炼、阿特斯3000吨长晶及硅片、洛玻140万平方米低辐射镀膜玻璃等240个项目开工建设;
…………
2007年,全市实施各类项目2900个,总投资超过1500亿元。
一个个大项目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与强力实施招商引资密不可分。
借助牡丹花会、中博会、豫商大会、中国国际投洽会、香港豫洽会等各类招商平台,通过小分队外出招商、驻地招商、上门招商、网上招商和以商招商等多种方式和渠道,我市全年利用市外境内资金150亿元,增长34.4%;实际利用外资6.37亿美元,增长2倍。
今年夏天,第二届豫商大会使海内外客商云集洛阳。广东恒大集团也被这块洛阳“投资热土”吸引,他们在认真考察后果断与市政府签约:斥资330亿元对洛阳南站核心区进行综合开发。
尤为令人鼓舞的是,在工业高速发展进程中,我市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高,产业技术创新取得多方面突破。
今年3月31日,由中硅高科公司承担的国家“863”攻关课题——24对棒节能型多晶硅还原炉成套装置,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为洛阳成为中国最大的硅材料产业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船重工第七二五研究所依托自身材料研究技术优势,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基础上,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绵钛生产工艺,使洛阳占据了国内钛原料市场“半壁江山”。
洛阳联合变速器公司通过自主研发,掌握了轿车无级变速器(CVT)核心制造技术,一举打破德国、日本对该技术的垄断,其一期年产5万台变速器项目建设紧锣密鼓。
7月20日,一项“洛阳创造”的诞生带来了铁轨铺设方法的变革——中国南车集团洛阳机车厂引进消化德国技术二次创新制造的国内首台无砟轨道施工机械,掀开了中国铁路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洛阳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事实有目共睹——全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其中,超薄浮法玻璃关键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工业领域首个获此殊荣的项目。
新农村建设:千村万户展新姿
嵩县库区乡望城岗村青年农民翟会强,在韩国当渔工,从小工到“大拿”,现月工资上万元。嵩县仅输出到韩国的渔工就有200人,他们月均工资在5000元以上。
这是我市通过实施“农村百万劳动力转移工程”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缩影。
我市农村人口460万,劳动力290万,其中富余劳动力140多万。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狠抓网络、中介、基地三条途径和走前、走中、走后三个环节的服务。今年,全市已完成农民工培训25.5万人,完成转移农村劳动力131万人,劳务创收45亿元,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40%以上。
此外,我市通过落实免征农业税和粮食直补以及对农机、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增加农民收入近1.3亿元;通过对农村贫困学生实行“两免一补”,资助学生23.5万人次,金额4758.8万元。
农民增收渠道拓宽的同时,居住环境也大大改善。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