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①孟津县送庄镇清河村的农民用上沼气后,用沼液浇菜,一举两得。 |
| 图②在洛宁某一移民新村,实现道路“户户通”后,全村道路通组通户。 |
| 图③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偃师市府店镇寨孜村村民享受到了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记者 陈占举 摄 |
|
廉租房补贴让人心里暖洋洋
人物 道北社区石油路居民侯慧清
故事 上个月,侯慧清一次性从社区领回来一个季度的廉租房租金补贴,她说:“政府想得真周到,让我们住房困难户心里感觉暖洋洋的。”
几年前,侯慧清和丈夫陈群星相继下岗,一直没有固定的住处。原单位考虑到他们家的实际情况,把单位的两间单人宿舍租给了他们。虽然两间屋子条件简陋,加一块儿也才30平方米,夫妻俩好歹有了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小窝”。随着孩子兰兰的降生,这个家越发显得拥挤起来。
侯慧清每天要花去大部分时间照料小孩,抽空帮别人打打杂,而丈夫身体不好,不能干重活儿,家里的经济条件一直没有多大改善。
今年9月初,社区干部兴冲冲找到侯慧清家,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政府要扩大廉租房政策的补贴对象,专门针对住房困难的低保家庭。
侯慧清赶紧跑到社区领了一张申请表,把自己的实际住房面积、房租收据等报了上去。之后,社区和房管局的人几次跑来核实情况、丈量面积。终于有一天,侯慧清接到社区打来的电话说,你的廉租房补贴发下来了!
侯慧清说,当时揣着3个月的廉租房租金补贴,她心里就一直在盘算:政府发的补贴刚好抵消每月的房租钱,能省下一笔不小的费用。明年开春,自己再去找一份固定工作,日子总会好起来的!
背景 今年共有1365户城市困难群众享受了廉租房补贴。
明年,作为为城镇居民办的10件实事之一,我市将大力发展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本报记者 邓超
我又重新工作了
人物 西关派出所新生警务室平安建设协管员刘雁森
故事 隆冬时节的清晨,天气格外寒冷,刘雁森和往常一样准时从家里出发,骑自行车到西关派出所新生警务室,戴上红袖章和上岗证,开始一天的平安建设协管员工作。
42岁的刘雁森,原是洛阳风动工具有限公司的工人,妻子13年前下岗后一直没有工作。刘雁森有个16岁的儿子,5岁时,被检查出患有一种可怕的疾病——骨化性肌炎,生活不能自理。一家3口人的生活,全靠刘雁森每月发的500元工资勉强维持。屋漏偏遭连阴雨,今年3月1日,刘雁森下岗了,一家人唯一的经济来源突然中断。
今年3月中旬,市政府招聘了一批平安建设协管员,刘雁森很幸运,成为这次招聘的千余名平安建设协管员之一。
刘雁森现在每月能领到425元工资,有关部门给他办理了各种社会保险。社区还给他的妻子提供了打扫卫生的岗位,每月也能领到300元工资。刘雁森说,和往年相比,今年家里宽裕了很多,还新添置了电磁炉等家用电器。
刘雁森说:“如今这份工作,让我的生活燃起了新的希望,明年我要更加努力工作,争取合同到期后,还能留在这儿上班。”
背景 今年我市共安置“零就业”家庭就业4174人,提前半年在全省率先完成了“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任务。
明年政府将一方面巩固前期成果,让已经实现就业的持续就业下去,同时对适龄青年进行劳动技能培训,以防新的失业人员产生。
本报见习记者 戈晓芳
城镇居民医保是“靠山”
人物 春都路建华社区居民李国栋、洛宁县下峪乡庄头村农民董海峰
故事 对春都路建华社区的李国栋老人来说,今年新实施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像一场及时雨,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李国栋夫妻俩人都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但两口子每月退休工资加在一起只有1700元,而每年光是吃药就要花万把块钱,再加上老先生从2002年起几乎年年住院,一家人生活一直比较困难。
今年在我市进行试点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给困境中的李国栋一家带来了福音。
老先生于10月初参加了城镇居民医保。几天后,老先生就因心肌梗塞、心功能衰竭住进了医院。十来天的治疗加上搭了一个心脏支架,全部医疗费达3万多元。出院没几天,有关部门就把1.7万元的医保补助金送到了他家里。老先生说,城镇居民医保让我找到了“靠山”。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也让大病初愈的洛宁县下峪乡庄头村农民董海峰感受到浓浓暖意。
董海峰家里有5口人,父母都已年过七旬,孩子刚上高中,全家以务农为生,经济拮据。
今年1月,全家人一齐参加了“新农合”。10月份,他被医院确诊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为了凑钱治病,家里人向亲朋好友借了个遍。不菲的治疗费用让家庭陷入困境。乡里的“新农合”办公室知道此事后,主动上门帮他办理了相关手续,最后按规定为他报销了7000元的医疗费。
现在,董海峰逢人便说国家的政策好。
背景 在我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职工总数有73.9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参合农民428万人,参合率90.5%。
本报记者 邓超 实习生 凯培 通讯员 少纬
低保让我吃了“定心丸”
人物 632厂下岗职工老侯
故事 26日下午,家住周山路632厂家属院的老侯,从周山路综合社区服务中心领取了这个月的低保补贴金。
59岁的老侯和他儿子原来都在632厂工作,2004年企业破产,他和儿子双双下岗。由于妻子长年身患重病,小孙女又在上学,一家五口的生活陷入困境。
今年初,周山路综合社区工作人员知道后,为老侯办理了低保手续。这样,老侯一家一个月可以拿到270元钱的补助,加上儿子在外打零工,每月能挣500元,现在每月约800元的收入,基本能维持老侯一家的日常生活。如果遇到疾病,还能享受到最高5000元的医疗救助金。
“低保让我吃了‘定心丸’,有了稳定的生活,我要感谢党,感谢我们社区,是他们让我感受到了温暖。”老侯感激地说。
老侯说,目前物价上涨很快,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盼望政府明年能加大对困难群众生活的救助力度,采取临时救助、发放临时补贴等措施,缓解物价上涨带来的生活压力。相信有政府的关怀,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背景 今年我市新增城乡低保对象7.8万人,累计为30.9万人。政府对其发放低保金1.63亿元,并全部免除低保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
预计明年我市将新增农村低保对象1.5万人,政府对他们的低保补助标准将不低于每人每月30元。
本报见习记者 戈晓芳
学校对我们一视同仁
人物 市第30中学学生刘银海、王巧静、黄通通等
故事 25日上午10时许,正是市第30中学的课间时间。走进整洁的校园,我们见到了正在玩耍的初三(1)班的几名学生,其中有农民工的子女刘银海。
刘银海是年级数一数二的优秀生。他说,两年前,他的父母从周口市鹿邑县农村来洛租摊位卖菜,他转学来洛读书。不料一到30中,校领导就表态:借读费免收,学习排年级前3名还有奖励!此后,他在学习上更加刻苦,上个学期他的成绩名列年级第一,学校给予他100元的奖励,在这学期的期中质量检测中,他获年级第二名,又被学校奖励40元。他用这些钱买了学习参考资料。
初一(5)班的王巧静、初一(3)班的黄通通也是农民工子女,一个来自新安县石寺镇,一个来自汝阳县十八盘乡。黄通通说,城市的同学不欺生,和我们的关系很好,学校对我们一视同仁。自己在新的一年里要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和家长的期望。
校长秦铁栓说,在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占学生总数的20%,这些学生学习普遍很刻苦,成绩都不错。
背景 目前,我市城市区有77所中小学校面向农民工子女开放。学生入校时,各项待遇与城市区学生一样。市教育局要求各学校对入校的农民工子女一视同仁,不许歧视。
本报记者 李建民
告别胶鞋走坦途
人物 新安县铁门镇土古洞村村民邵连子、白小然等
故事 土古洞村有“洛阳南街村”之称。昨日,我们在村里见到村干部杨作才。他说,过去,村民们感叹:“无水无路无学堂,只有四架山脊梁。”现在,村里道路全部硬化,通到每家门楼下。水泥路环绕村庄,直接通往公路上,村民彻底告别了过去“雨天两脚泥,晴天一身灰”的行路难历史。
我们看到,在这个整齐美观的小山村内,条条沥青、水泥道路延伸到家家户户的门口,主干道有10米多宽,两旁栽种着女贞、雪松、柳树、梧桐。
村民邵连子说,俺们村在山沟里,新农村建设使全村百姓获益。以前,出村道路全是土路,下雨天穿皮鞋、布鞋,陷到泥里鞋都拔不出来,只好穿胶鞋外出。村里户与户之间道路也没有硬化,雨天相互走动很不方便,所以家家必备胶鞋。现在,进出都是水泥路,哪有人还穿胶鞋?我们是告别胶鞋走坦途。
我们随机到8户农家参观,果然没见一家在屋内、门口存鞋处放胶鞋的。
背景 为解决农民行路难问题,在去年全市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开始向自然村、家家户户延伸,实施通组通户工程。今年完成“户户通”道路3292公里,累计完成5850公里,使过去作为农民生活必需品的“胶鞋”逐渐淡出。
我市计划以后每年完成“户户通”道路3000公里,市财政每年拿出3000万元,县财政不低于1∶1配套。
本报记者 王继辉 特约记者 王书林
农村娃上学不掏钱
人物 嵩县旧县镇上川村中心小学铁炉沟口教学点一年级学生吴亚菲
故事 25日11时多,上午放学了,群山环抱中的铁炉沟口教学点闹腾起来,活泼、好动的小女生吴亚菲和同学们一起列队回家,山路上撒下一串串欢快的笑声……
铁炉沟口教学点隶属嵩县旧县镇上川村中心小学。2007年下半学期,该教学点的8名一年级学生全都享受到“两免一补”,吴亚菲是其中之一。
小亚菲的父母都是上川村练沟口组地道的农民,今年秋季开学时,父母把7岁的小亚菲领到学校,出示有关证件和材料,并在有关表格上签了名,非常顺利地享受到“两免一补”政策带来的实惠。
铁炉沟口教学点的董虎群老师说,小亚菲免交的学杂费、课本费有120元,她的姐姐在镇上读初中,也能享受到“两免一补”,他们家每年仅这一项能节省几百元。
2008年春季开学,吴亚菲将再次享受“两免一补”。问到新年的愿望时,她回答要争取在班里“考第一”。
从一开始上学就享受到“两免一补”,有这项政策的大力帮扶,相信小亚菲的求学之路会越走越宽广。
背景 2007年,我市共下拨给各县(市)区1.9亿元用于“两免一补”,免除受助学生学杂费和教科书费,共资助贫困学生248.3万人次。
本报记者 李银刚
用上沼气日子更红火
人物 孟津县送庄镇梁凹村村民高广超
故事 梁凹村共有625户人家,目前约九成农户用上沼气。本报曾在年初报道该村利用沼气发展反季节蔬菜。
高广超是村里的会计,儿女都不在身边,老两口在家养了2000只蛋鸡。今年春天,村里第二批沼气建设开始报名,高广超抢了个先。
“村里包工、包料,连便池和瓷砖都准备好了,自己就掏个砖、水泥、石灰钱,政府真是太贴心了。”高广超说,用上沼气之后,家里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烧煤,厨房熏得黑乎乎的,每天做饭要提前下煤开火,有时一顿饭就要两块煤,晚上还要操心封火,每天掏炉渣搞得一身灰,垃圾也多;现在把灶台封了摆上沼气灶,做饭时擀好面条切好菜,打火15分钟饭就能端上桌。以前的厕所还要自己清粪池,如今厕所改水冲,直接通到沼气池。
原料不用发愁。高广超自家的鸡粪就用不完。十天半月添一次料,大半的鸡粪还能卖给别人。清料也十分简单,村里配了专业的清渣车,通过真空泵直接抽走拉到地里上肥。在村里,这种自然肥十分受欢迎。
高广超说:“明年俺还要装上沼气热水器,再也不用跑到镇里洗澡了!”
背景 今年我市共建成农村户用沼气20.3万座,是去年的3.4倍,目前累计达25万座。2008年全市计划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0万座,实现沼气服务网点全覆盖。
本报记者 石蕴璞 特约记者 朱晓玲
超市开在村里头
人物 孟津县平乐镇张盘村村民董海霞、郭凤午等
故事 坐落在孟津县平乐镇张盘村村中心的超市,80多平方米的售货区宽敞明亮,地上铺着地板砖,天花板上亮着明晃晃的日光灯;一排排敞开式货架上,摆满带有“QS”标志的酱油、醋、饮料、洗发水等商品。
村民董海霞挑了几袋方便面、火腿肠和菊花精,心直口快地告诉我们:“我家离这儿不到400米,想买啥抬腿就来了。这里的东西品种全,而且质量有保证,价钱还公道。”
正在超市里闲转的郭凤午今年67岁,老人还对村里原先的那个小卖部记忆犹新:“小店是(20世纪)60年代的旧房子,柜台用砖和水泥板垒成,地面坑坑洼洼,一进去黑咕隆咚的。”
今年8月,民生超市在村里正式开张,门上方有醒目的“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字样,店里还打出了“不经销假冒伪劣食品,不以次充好”等质量和服务承诺。
家门口有了超市,张盘村4000多农民群众拍手称快,更高兴的是超市经营者郭学军。如今,这家小超市的日营业额已经接近1200元。他说,超市初步改变了农村过去那种“油盐酱醋靠个体,日常用品赶大集,大件商品跑县里”的消费状况。
背景 截至今年底,我市共建成乡级农家超市87个、村级农家超市973个,覆盖率已达36.7%。
明年,国家商务部和财政部将在河南等地试点,利用遍布乡村的农家超市实现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的销售。
本报记者 赵志伟 通讯员 韩书途
“安全水”就是甜
人物 汝阳县内埠乡内埠村村民朱武国
故事 内埠乡位于汝阳县西部,内埠村又在内埠乡的西部。30组的百余户村民的房屋离村委有近两公里,朱武国是村里的电工。11月底,朱武国和村民们的家里接上了水管、龙头,用上了安全的自来水。
“‘安全水’就是甜。”提起用上自来水的好处,朱武国的话就像拧开了水龙头。村子所在的地势较低,长年来,百姓喝的、用的都是浅层的地表渗水,经过专业人员测试,属于含有多种酸碱盐的高盐水。烧出来的水白乎乎的,要澄上半天才能喝,喝起来又苦又咸。天热的时候下地回来,想喝口井水解解渴都要捏着鼻子才能下咽。女儿常常抱怨,无论用再好的洗发水,洗出来的头发都是黏黏的,不清爽。
今年9月,内埠乡实施饮水安全工程,朱武国所在的30组最先受惠。“接管道、安水表,我们什么都不用管,我们只是挖挖沟,给自己干,大家很积极。”朱武国说,因为群众参与,第一个月用水免费。
朱武国说,现在烧水,壶里清亮亮的,家人也开始泡茶喝了。一通水,女儿就急着洗头,果然不一样,洗出来的头发又黑又亮。
背景 今年,我市实施的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我市农村24.5万人的饮水安全。市政府再次承诺:新的一年将解决农村2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本报记者 石蕴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