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回放 9月中旬,本报对栾川县潭头镇潭头村垃圾围村无人清理、道路坑洼泥泞难行等状况进行了报道。10月,本报又报道了潭头村积极整改,围村垃圾得到清理,部分道路得到平整,村容路貌明显改观。
现场调查 前几日,顶着刺骨的寒风,我们再次对潭头村进行了回访。
100多米长的进村道路虽是水泥路,但硬化的路面被一层土覆盖着,脏兮兮的。路两侧堆放了不少建筑用的沙土、石子、原木;两人正在路边用水浇生石灰,冒出阵阵白烟;一辆拉土的拖拉机缓慢驶过,行人赶紧避让。
前行不远,便是村中心的垃圾池所在地。与上次回访不同,大量的生活垃圾再次遍布池外,几乎蔓延到村道上,而水泥砌成的1米多高的垃圾池内却没有多少垃圾,垃圾池形同虚设。
一名村民说,3个月前,《洛阳日报》刊登了该村存在的问题,针对报道,确实有人来对这里的“垃圾山”进行过清理,将临路的大面积空地腾了出来。可是此后的两个多月,再没有人清理过垃圾,也没有人出面对村民乱倒垃圾行为进行制止,所以“垃圾山”很快就又形成了。
再往里走,地面坑坑洼洼,道路更加难行。村里一名妇女说,上次整改后,镇里给村里配备了垃圾清理车,但村民只在村边的几条水泥路上偶尔见过,村里更多的泥路、土路根本没人管。
村子的另外一个出口是宽宽的水泥大道,果皮、煤渣、纸屑、塑料袋等生活垃圾仍然成堆堆在路边。一位老人说:“村里到处都是垃圾,总有人不自觉乱倒,也没有人管。”
群众呼声 村民们说,潭头村紧挨镇区有3个村民组,近200户,500多人,按说村内卫生状况应该比较好,却长年垃圾遍地,道路坑洼不平。不管是上级检查,还是报纸督促,村里都是临时收拾一下,过后就恢复原样。希望当地政府建立起长效卫生管理机制,完善卫生设施,下大力气进行整改,使村民生活环境发生根本改变,不能老是反复。
本报记者 石蕴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