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怎么被透露了?
市民周女士最近很烦恼:她的手机短信接收量猛增,一天能接20多个,有时是中午正休息时来短信,有时夜里一两点了也来短信。而且80%以上都是垃圾短信,有些甚至是卖迷药、枪支的非法短信。
周女士不解:对方是如何获得自己的手机号码的?那些非法短信为何能公开发布?
当周女士将这一情况反映给市消费者协会后,市消协投诉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像周女士这样的投诉很多。一位消费者反映,他买了新房后,竟先后有10多个装修公司或发来短信,或打来电话要求给他装修;还有一位消费者反映,他接到过一个短信,当他按短信内容回复后才发现,其实是订制了一项每月需要支付2元钱的服务。
我们曾对20位市民进行调查,他们表示都曾接到过类似的短信或电话。对此,多数市民感到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泄密了,心里很不踏实:如果有人利用这些个人信息从事非法活动怎么办?
那么,究竟是谁泄露了个人信息资料,又是怎样泄露出去的呢?
个人信息,谁泄的密?
据市消协投诉部负责人分析,目前发给消费者的短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骚扰短信,就是各种商品信息、交友信息、招聘信息;另一类是非法短信,如卖迷药、游说参加不法组织、从事不法行业的信息。
发短信者获得个人信息资料的途径不尽相同。前者收集个人信息资料的途径主要是“买”。人们买车、买房、买保险,办理各种会员卡、优惠卡、银行卡,或者去医院看病,往往会被要求填写真实的个人信息。尽管要求填写这些资料的机构保证这些个人信息资料不会向社会公开,但受利益驱动,仍有一些机构会卖这些“客户资料”,在许多行业里,都有一些专门收购和买卖个人信息的“生意人”。当然,也有从网络调查网民填写的信息中收集。
后者主要是靠“碰”。那些发布不法信息的机构按照手机号段进行群发,如果发的手机号真实存在,那就“碰”上了,不存在也无所谓。
个人信息,谁为我保密?
个人信息泄露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会对个人造成什么样的危害?
市消协负责人认为,轻者会收到形形色色的广告,重者会发生利用个人信息实行诈骗等犯罪行为。在上海,就曾发生过某大学不少学生家长都接到过同样内容的电话,说他们的孩子在学校门口被车撞了,要送医院,急需将钱汇到某账户上。后经查实,这是某些人利用非法手段窃取到学生私人信息,诈骗钱财。
个人信息泄露已成为一大公害,但真正认真对待、寻求保护的人却少之又少。对此,河南广文律师事务所律师张运超认为,维权成本过高是造成人们不愿“较真儿”的主要原因。据张运超介绍,一是人们很难找到侵权主体,难以找到证据;二是即使找到证据证明侵权者有侵权行为,但法律对此的保护有限,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按照现行法律规定,将个人信息公开,造成严重骚扰的,法院可能的判决是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这与个人希望得到的结果相差太远。
防止个人信息泄露,从我做起
市消协投诉部负责人介绍,防止个人信息泄露,消费者要注意几个事项:
一是要有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要认识到个人信息被泄露可能带来的风险。二是在网上填写表格时,或在接受商家调查时不要透露过多的个人信息。而且,对个人名片上公开的信息也要慎重。此外,上网时也要注意进行防毒、杀毒,学会一些基本的防黑客技术、防病毒技术。同时,如果接到内容模糊的短信,千万不可回复。三是如果发现个人信息被泄露了,要及时联系发布信息的相关机构,要求对方删除个人信息。
本报记者 温燕 通讯员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