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24日说,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为4.8%,涨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
4.8%,大大突破了去年年初确定的3%以内的涨幅目标,也远高于2006年1.5%的涨幅,是1997年以来CPI的年度最高涨幅。
经历了从1992年到1996年连续5年的严重通货膨胀后,我国CPI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基本稳定,其中还有3年是负增长。自2003年以来,国民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
但从2007年开始,这一态势出现重大变化。CPI一改前些年平稳运行格局,开始出现持续攀升的势头。3月份以来,连续10个月超过3%的警戒线,8月份以来又连续5个月超过6%。
谢伏瞻指出,去年以来的这一轮物价上涨,是一种综合影响的结果。
从总量上来讲,流动性压力比较大。去年年末广义货币余额超过40万亿元,比2006年年末增长16.7%,充裕的货币供给是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影响因素之一。
从结构上讲,影响这一轮CPI上涨的诱因是去年年中猪肉价格的上涨。从6月份开始,肉价带动的CPI上涨就超过了4%。而肉价的上涨是因为2006年肉价过低,导致生猪存栏下降,特别是存栏母猪的下降。同时,蓝耳病等疫病的影响也使得猪肉价格上涨。此外,粮食价格上涨,饲料成本上升,散户养猪减少,猪肉消费增多等,都引起了肉价上涨,从而带动了整个CPI的上涨。
影响物价上涨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国际性的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对中国市场的输入性影响。首先是石油价格的上涨。石油价格从2003年的25美元一桶左右,到2007年最高峰值超过了100美元一桶。我国进口石油比较多,这对于国内物价的上涨是有推动作用的。其次是食用植物油价格上涨。2007年国际市场食用油价格几乎上涨了一倍。石油价格和食用植物油的价格都是刚性很强的产品,所以也是推动CPI上涨非常重要的结构性因素。
谢伏瞻认为,这一轮物价上涨的国际背景与以往有很大不同,是一种世界性的趋势。2007年,印度CPI上涨是5.2%,俄罗斯上涨9.4%,美国预计达到了2.8%,像欧元区也上涨2%以上。
谢伏瞻指出,即使没有任何新的涨价因素,仅仅是去年的物价上涨翘尾影响,就会给今年我国物价带来比较大的压力。
(据新华社北京1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