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8日,广西灌阳县201省道因结冰封闭。受严重的冰冻雪灾影响,广西北部地区的公路交通运输大面积受阻,目前公路运输已有402条班线、3258班次停运。 (新华社发) |
| 1月29日,市民在浦东世纪广场的雪地上玩雪。当日凌晨,在遭遇多日的雨雪天气之后,上海再次大范围降雪,截至当日,上海近25年来最严重的雨雪天气已进入第5天。 (新华社发) |
| 1月29日,在云南迪庆藏区,几头牦牛在积雪中行走。当日,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内大雪依旧肆虐,香格里拉积雪深度达到35厘米。截至目前,全州近18万群众受灾,约占总人口的一半。(新华社发) |
|
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雪灾仍在持续中。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为什么我国还会发生如此大规模的降雪和低温天气?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专访了中国气象局的有关专家。
已有5个省降雪持续时间超过百年一遇
根据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提供的最新数据,今年1月10日至28日,已有湖北等9个省份降水量超过20年一遇,其中四川超过50年一遇,陕西超过70年一遇,而甘肃、青海则超过了百年一遇。
从降雪持续时间来看,1月10日至28日,已有江西、湖南等11个省份降雪日数超过20年一遇,其中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山西等5省超过了百年一遇,安徽省降雪则是有气象观测资料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
截至1月27日,武汉和长沙两市已连续近半个月日平均气温接近或低于零摄氏度。历史记录也为人们认识这次低温天气提供了参考指标。湖北、安徽西部、江西西北部、湖南和贵州大部的气温比常年同期偏低2至4摄氏度,湖南、湖北省雨雪冰冻天气是1954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程度最严重的,江西省雨雪冰冻天气是1959年有气象观测资料以来影响最严重的,贵州26个县(市)的冻雨天气持续时间突破了历史记录。
据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介绍,与多年相比,今年这场暴风雪最大的特点就是雨雪天气过程时间间隔短。他说:“三九天雨雪天气频发并不少见,但是今年15天之内发生了三次过程,几乎一星期一次,而且每次都是持续时间较长的大范围的降雪,这在历史上是比较罕见的。”
雪灾复杂程度超过1998年抗洪
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次雪灾的复杂程度超过了1998年的抗洪和一般性的自然灾害,因为它束缚了救灾的机动能力——抗洪能调动百万大军,而现在飞机不能起飞前去救援。
据了解,目前有关方面正计划动用军用直升飞机参与救援,各省也都提升了救灾响应等级。国务院派出的工作组也将陆续赶赴各受灾省份指导救援减灾工作。
“拉尼娜”现象下的大气环流异常是雪灾“祸首”
“造成近期大范围强雨雪天气的直接原因是大气环流异常。”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说。
他分析,从中短期大气环流演变上来看,今年入冬以来冷空气比较频繁,暖湿气流活跃。尤其是1月份以来,中高纬度的环流以经向型为主要特征,冷空气活动频繁。此外,副热带系统偏强,较常年同期的位置偏西偏北,有利于把南方的暖湿气流向北输送。一方面是北方的冷空气很活跃,另外南方的暖湿气流又源源不断向北输送,冷暖气流交汇的位置主要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区,为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创造了有利的环流条件。
而今年大气环流异常与正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发生的“拉尼娜事件”有关。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李维京介绍,从气候变化上来看,目前赤道中东太平洋上海温偏低,是“拉尼娜”现象的表现形式之一。统计分析表明,强拉尼娜事件发生的当年冬季和次年春季,中纬度大气环流的经向度可能加强,即冷空气活动频繁,易造成我国北方和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偏低,长江以北地区降水偏多。
为什么今年大雪迟迟不肯“退去”?专家们将其原因归结为大气环流的稳定。孙军说:“正是由于这段时间大气环流稳定少变,西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一直持续在北纬30度附近,尤其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才让雨雪天气近期不会出现明显转折。”
未来天气趋势如何
中央气象台专家向记者提供了未来天气的最新预测结果:
——未来3天。受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南方大部地区仍将维持阴雨雪天气,湖南南部的部分地区将持续强降雪;江南南部、华南北部和西部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局部地区有暴雨;青藏高原东部、西北地区东南部、西南地区等地的阴雨雪天气仍将持续。贵州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江西中部以及广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区的冻雨天气仍将持续。
——未来10天。预计江南、华南以及贵州等地气温持续偏低;2月2日之前,西北地区东南部、西南地区大部、江淮、江南和华南地区阴雨雪天气仍比较多,低温雨雪等天气将给交通运输带来较大影响;之后,持续多日的雨雪天气将有所减弱,范围明显缩小。
——2月份。预计全国降水偏多、温度偏低的范围将会比1月份明显缩小,月内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过程主要有两次。
面对极端天气事件,我们该怎么办
要是换在我国北方,这次大范围降雪无论从降雪量还是持续时间来说,都并不稀奇,但是在南方一些地区却造成了数十年不遇甚至百年一遇的灾害。专家认为,主要原因是南方广大地区防寒机制相对薄弱。
李维京建议,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除了加强建立南方地区的防寒机制,积极做好灾害防御措施外,还要提高公众对暴风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防范意识,及早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他认为,应对极端天气,气象部门责无旁贷,要做好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监测分析、预报预警和灾害影响评估工作。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冰雪灾害成灾因素复杂,对雨雪预测预报难度也在不断增加。
(综合新华社北京1月2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