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2月15日,洛宁县召开了全县三级干部工作会议。会议号召全县干群抢抓机遇,锐意进取,为全面建设精彩和谐新洛宁而奋斗,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新跨越。
再回首说成就,洛宁呈现新局面
2007年,全县经济呈现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良好态势。
全县生产总值突破50亿元,达到54.1亿元,比上年增长15.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2亿元大关,实现了两年翻番的新跨越,增长49.7%,增速全市第一;全年完成财政支出6.54亿元,增长51.5%,增速全市第一;国税收入1.67亿元,增长119.2%,增速全省第一,收入总量在全省县(市)中排名由第70位升至第42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9463元和3145元。
首先,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加强与大企业集团战略合作,开工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7个,全县签约招商引资合同项目5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个,全县新上民营企业61家,被确定为全省对外开放重点县。
其次,特色产业优势凸显,新农村建设走在省市贫困县前列。去年,全县收购烟叶901.5万公斤,实现税收2212万元,连续四年位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二;苹果总产量8000万公斤、产值达1.3亿元,被林业部授予“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称号;发展肉鸭养殖小区29个,产值1.25亿元,肉鸭产业化发展模式在全省畜牧系统推广;全年劳务输出15万人(次)以上,位居全市前列;农田水利建设成绩突出,荣获全省“红旗渠精神杯”竞赛先进县和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创业杯”竞赛先进单位称号,受到省委、省政府和市政府嘉奖;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县,李成玉省长亲临洛宁实地考察,给予高度评价;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将洛宁确定为河南省唯一“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县。
二十件实事深得民心。改造农村中小学30所,新建寄宿制学校10所,更新配备课桌凳1.6万套;完成了100所标准化卫生村室建设,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年为参保群众报销医疗费1200余万元;新建乡镇敬老院6所,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30%以上。
精筹划谋全局,倾力打造精彩洛宁
2008年,洛宁将以“生态立县、工业兴县、开放强县、特色富民”为切入点,放眼全局,精心筹划,创造新的精彩。
2008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为: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达到62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达到59亿元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0%以上,达到2.6亿元以上。
一是强力实施工业兴县“双十工程”。今年计划总投资24亿元,重点实施10个在建、15个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建设,确保全年限额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达到33亿元以上、增加值10亿元以上,实现利润7亿元以上,工业和民营经济对财政贡献达到1.8亿元以上。二是抓好五大产业集群建设。即环保型有色金属加工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型电力工业集群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集群建设、劳动密集型工业集群建设、小型农机制造集群建设。三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培育特色富民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烟叶、苹果、速生杨、畜牧等农业特色产业,叫响崤山烟叶、上戈苹果、东汉肉鸭、洛宁画框、佳美木业5大农产品特色品牌。突出“三园一点一带”工程建设,即抓好东宋、河底、小界3个千亩高科技烟叶生产示范园,建设全省一流、全国先进的东宋王岭现代烟草农业示范点,实施好河底、东宋连片开发区16个行政村、总面积1.3万亩的“百里万亩”烟叶产业带,带动全县2.3万户烟农增收致富,实现税收2800万元,争创全国烟叶强县。四是加快畜牧产业化。重点依托东汉禽业、瑞克斯皮草等龙头企业,建设肉鸭和獭兔养殖小区,力争跻身全省畜牧大县40强行列。五是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打造中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和典范。六是进一步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争取全年引进市外境内资金8亿元以上、境外资金1000万美元以上,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15个以上。
办实事重民生,积极构建和谐洛宁
今年,将继续加大投入,再为群众办二十件实事。继续对农民实行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和购买大型农机具补贴,认真落实好农民购买家电补贴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
第一,教育方面。投资1100万元,新建1所初中和15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投资300万元,解决10所中小学饮用水问题;配备学生双层床1430张,解决2860名农村寄宿学生睡地铺问题。
第二,医疗方面。投资3320万元,实施县医院外科楼、中医院病房楼、妇幼保健院改扩建和红十字医院新建工程;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范围,使群众参合率达到95%以上,财政补贴标准由原来的40元提高到80元;做好城镇居民医保扩面工作,使城镇医保覆盖率达到70%以上;做好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新增参保职工800人以上。
第三,民生方面。投资530万元,完成5个乡镇敬老院改扩建,使全县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40%以上;投资2100万元,采取整体搬迁和零星安置相结合的办法,易地安置山区贫困群众280户1100人;投资600万元,建设20处人畜安全饮水工程,解决15000口人用水难问题。 (高文治 赵笑菊 冯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