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石文禹 特约记者 高文治)近日,记者在洛宁河底乡采访,所经之处均看到群众植树造林的劳动场景。洛渑路穿过的河底乡夹沟村,共有600多口人,人均拥有树木七八十棵,这几天村里200多个青壮劳力都在田间地头忙碌。
正在挖渠引水的村支书孔留召介绍,夹沟村群众现在不仅植树积极性高,而且种树非常“规范”:雇用挖掘机先挖出长宽各3米、深1米的树坑,再把坑中乱石全部拣拾干净,然后回填软土和农家肥,最后再栽植。
记者又沿着洛河南岸宜故路西行,途经涧口乡的明珠、草庄、张村、高湾,陈吴乡的东寨、西寨、坡头等村,在滩、涧、沟、坡,田间地头,村前屋后,均可看到村民植树的身影。
洛宁县林业局局长李京涛介绍,今春全县涌现出承包“四荒”100亩以上的农户350多家,其中500亩以上的近40家,参加植树造林最多时一天出工人数近10万,“四荒”绿化任务已经提前超额完成。
过去,荒山由于灌溉困难、土壤贫瘠、成活率低,没人愿意承包。但如今在洛宁,群众积极主动承包荒山,大搞生态林。
在县林业局办公室,记者碰到故县乡言里村农民张书宝,他2003年承包了1050亩荒山,今年又承包了500亩。据他介绍,他所承包的荒山种植的刺槐已经成林,现在总价值5万多元,10多年后能值20多万元。张书宝说,如今,村里承包荒山的村民越来越多。
为调动群众积极性,洛宁县对荒山绿化采取了特殊的措施。对于荒山承包者,由政府出资为其挖树坑,而且承包费用极低。每千亩荒山,承包期30年,承包费5万元左右。
如今,在故县、长水、罗岭、上戈等地,多年的荒山已经披上“绿装”。
洛宁群众对植树造林热情为何如此高涨?
问及此问题,洛宁县负责人总结为“三好”:第一是落实国家林业政策好。根据国家有关要求,除国有林场和集体林地外,对于“四荒”及所有适宜植树的地方,谁植树归谁所有,产权明晰。第二是各级扶持政策落实得好。比如,凡群众购置刺槐等树种的,县政府补贴一半费用;对国家确定推行“连片开发、整体推进”试点的16个行政村,荒滩荒沟绿化所需苗木全部由政府免费提供。第三是全县大力发展杨树经济,群众植树造林效益好。
这些年,洛宁形成了21个木材加工龙头企业,巨大的加工能力,使得种植沙兰杨成为一条致富路。目前,每立方米杨木市场价格在900元左右,在洛宁发“杨”财已经是普遍现象。
种树的良好收益,也在悄悄改变着农民的种植结构。在洛宁许多地方,对于基本农田外的一些易旱易涝的低产田,群众不种粮改种树。如今,洛宁农民致富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种树,二是种烟,其中种树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