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两军作战,常用旗、鼓发号施令,指挥作战,若双方势均力敌,便称作“旗鼓相当”。此典故源于东汉时期。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即光武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年,仍有部分割据势力存在,公孙述、隗嚣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公孙述,字子阳,陕西扶风茂陵人。新莽时期,他起兵反莽,后来据蜀称帝,号“成家”。东汉建立政权后,他一直未臣服。建武六年(公元30年),刘秀曾去信劝其归顺,但此人一直不服。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公孙述率军在成都一带与汉军交战数月,受伤而亡。
隗嚣,字季孟,甘肃天水成纪人,建武元年(公元25年)在天水自称“西州上将军”,占据陇西、天水、武都、金城等郡(今甘肃兰州一带),与汉军对峙数年。建武九年(公元33年),因屡败于汉军,忧惧而死。
据《后汉书·隗嚣传》载,刘秀在给隗嚣的信中说:“如令子阳到汉中、三辅,愿因将军兵马,旗鼓相当。”意思是隗嚣和公孙述实力相当,劝其不要与公孙述联盟,对抗汉军。但隗嚣不听。
公元32年,因隗嚣、公孙述不听劝告,割据一方,拒不归汉,刘秀遂亲自带兵西征。汉军将隗嚣围在西城,把公孙述派的救兵围在上邽。这时刘秀因事要返回洛阳,临行前他给领军大将岑彭下令:“既平陇,复望蜀。”要他灭隗嚣后,就去讨伐公孙述。后人因此话,演化为成语“得陇望蜀”。经过艰苦卓绝的几年征战,到公元36年,刘秀彻底消灭割据势力,实现了全国统一。
(插图 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