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旅游强市、科教强市”战略和“项目、引资”双带动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全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经济活力不断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初步测算,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595.5亿元,比上年净增261.9亿元,增长16.0%,比上年加快0.3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全省4.6个百分点和1.6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5094元,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07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市GDP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5.3%、15.7%和15.5%,均接近全年平均增长速度,波动辐度较小。
三次产业全面增长。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54.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969.8亿元,增长19.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71.7亿元,增长12.8%。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2%、72.4%和24.4%。
市场物价涨幅明显。2007年全市价格总水平在肉油蛋等副食品价格上涨带动下,呈上升态势,全年价格总水平上涨5.6%,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在所测算的八个类别中,呈“六升二降”态势,食品类上涨幅度最大,达15.3%,其次是居住类上涨4.2%,烟酒及其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衣着、交通通讯工具价格下降。
各类价格指数如下:(以2006年平均价格为100)
项 目
指 数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
105.6
#服务项目
103.5
食
品
115.3
# 粮
食
103.2
肉禽及其制品
137.0
蛋
类
124.9
水产品 109.7
鲜
菜
108.1
鲜
果
108.3
烟酒及用品 100.3
衣
着 99.3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101.5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00.2
交通和通讯
99.1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1.0
居 住 104.2
劳动就业工作有所加强。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53.1万人,增长2.1%,城镇在岗职工50.2万人,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9517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2.9%。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全年有17.2万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物价涨幅过快,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低收入家庭的生活。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总量偏小,制约了经济发展空间。三是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型、能源型产业比重大,高成长性、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比重小,环境保护压力大,节能减排任务重。四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总量小,发展速度慢,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有待提高。此外,如外向型经济发展较慢,就业压力大,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都是我市社会经济发展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农业
全市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两大目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薄弱环节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73.6万亩,增长1.9%;蔬菜面积89.9万亩,增长1.1%;油料面积67.6万亩,增长0.6%;棉花面积7.2万亩,下降2.2%;中药材面积58.1万亩,下降8.6%;花卉苗木种植面积5.8万亩,下降6.0%。
种植业再获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37.5万吨,增产3.5%,创历史最高纪录,并且连续五年总产量保持在200万吨以上。其中,夏粮总产量达103.2万吨,减产3.8%;秋粮总产量达134.3万吨,增产9.9%。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
2007年产量 比上年±%
粮
食
237.5万吨 3.5
#夏
粮
103.2万吨 -3.8
秋
粮
134.3万吨 9.9
油 料
124509吨 9.3
#花 生
81152吨 10.8
油菜籽
19414吨 6.8
芝
麻
9482吨 2.0
棉
花
3985吨 -21.0
烟
叶
66778吨 -5.5
水
果
57.3万吨 14.6
蔬
菜
234.9万吨 5.7
中药材
64004吨 9.1
食用菌(干重)
11156吨 39.2
林业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1.4万亩,零星植树1586万株。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13.8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4.4%;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达16.2万台和6.6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7.0%和1.1%;全年农村用电量17.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1%;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37.5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1%,其中,节水灌溉面积73.3千公顷,增长6.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864.6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20.7亿元,增长26.5%。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372.7亿元,增长24.9%;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21.9亿元,增长14.1%
;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398.2亿元,增长23.3%。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67.9亿元,增长19.9%;重工业增加值552.8亿元,增长27.4%。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63.2亿元,增长28.1%。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
2007年产量 比上年±%
纱
5.0万吨
-5.5
布 13277.0万米 16.3
化学纤维
13.8万吨
-27.9
饮料酒 119706千升
24.4
卷
烟 109.58亿支
4.6
摩托车 56.3万辆
15.7
原
煤
338.3万吨
7.1
原油加工量
530.9万吨
-1.2
发电量
416.9亿千瓦时 16.2
钢
56.3万吨
33.2
10种有色金属
114.6万吨 61.9
铝 97.8万吨 45.5
水
泥 491.4万吨
30.1
平板玻璃
1879.1万重量箱 -10.3
轴
承
6957.1万套
-16.8
矿山机器总重量
13.0万吨
21.9
耐火材料
171.7万吨 61.9
化肥(折纯量)
18.1万吨 -7.5
大中型拖拉机
44475台
-2.3
黄
金
8640.1千克 -0.9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据初步统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93.6亿元,增长35.7%。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分别达到287.7亿元和181.3亿元,均创历史新高,分别增长92.6%和126.7%。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6.9%,产销基本衔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全年达259.72,同比提高73.93个百分点,为历史最高水平。
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2007年,我市继续强力推进“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先进制造业、火电、铝工业、石油化工“四大产业基地”不断壮大,钼钨钛基地、硅工业基地建设也有了较大进展,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和动力。据初步测算: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投产项目完成总产值214.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量的39.7%;工业新产品产值达132.1亿元,比上年增长16.2%。
建筑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总产值342.5亿元,比上年增长35.1%。建筑企业效益继续提高,全年实现利税12.6亿元,增长10.3%;实现利润3.7亿元,增长10.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7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决策部署,加大符合国家宏观调控产业政策的项目投入力度,强力推进“工业强市”和“旅游强市”战略,大力实施以工业、交通、农林水利、新区建设和老市区改造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多方面、多渠道争取资金,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41.6亿元,比上年增长34.6%,投资总量再次刷新历史最高纪录。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47.3亿元,增长35.6%。
工业投资快速增长。2007年,在建工业项目1662个,竣工1417个,其中,在建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989个,竣工760个。完成工业投资457.3亿元,增长53.4%,成为拉动全市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冶金、机械、建材、化工等行业投资分别增长69.7%、89.0%、93.2%和103.4%。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第三产业投资270.5亿元,增长14.3%,其中:交通运输业投资17.7亿元,洛阳至南阳高速洛阳段路基完工,旧邓线白河至栗树街工程建成通车,大青沟至内乡交界段等三条公路已经完工;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36.5亿元,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6.0亿元,增长27.3%。
民间投资继续保持高位增长。无论是从总量上看,还是从增量上看,民间投资都是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2007年,全市民间投资完成424.3亿元,增长104.8%,所占比重较上年提高19.2个百分点。
新区开发取得新成果。新区共完成投资83亿元,滨河百栋高层累计开工111栋175万平方米;开元大道东西延长线、定鼎门街等道路竣工通车,豫能阳光热电联产、定鼎门污水处理厂、景观二干渠渠首工程等32项公共设施建成投用,瀛洲桥、洛宜南路、关林路西延长线等项目进展顺利,新区医院、顺驰城广场、关林市场改造等项目开工建设。
洛北城区改造稳步推进。武汉路、石油路、塔东路等13条改造道路竣工通车,衡山路、七一南路雨水泵站建设进展顺利。
房屋开发和商品房销售增势强劲。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10.1亿元,比上年增长39.7%。商品房竣工面积达362.2万平方米,增长92.0%,销售面积达439.7万平方米,增长44.8%。商品房销售额达103.9亿元,增长74.6%。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进一步趋旺。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7.9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56.6亿元,增长19.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11.3亿元,增长17.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95.8亿元,增长17.4%;餐饮业零售额68.2亿元,增长25.2%。分商品销售看,居民的消费结构出现了升级的趋势,住房、家用轿车、体育保健产品、通信产品以及教育、旅游正在成为持续升温的大众消费热点,这已成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稳步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1%。其中,出口总额10.5亿美元,增长30.8%;进口总额3.2亿美元,增长24.0%。
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全年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8家;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5382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金额6367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0.4%。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交通运输部门完成货物周转量58.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7.5%;完成旅客周转量达48.2亿人公里,增长12.7%。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2.3亿元,比上年增长33.9%;本地电话年末用户达187.4万户,下降2.9%;移动电话年末用户达274.2万户,增长55.8%。
旅游业快速发展。据旅游部门统计,春节黄金周、牡丹花会、五一及十一黄金周、河洛文化节、世界文化遗产日等,全市旅游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增长,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总人数达4002.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2.6%,其中接待外国及港澳台旅游者26.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1%。旅游总收入达194.7亿元,比上年增长42.4%,其中接待外国及港澳台旅游者收入8091万美元,增长21.3%。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实现重大突破。初步统计,全市完成全部财政收入223.4亿元,比上年增长44.6%;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25.3亿元,增长42.8%;地方财政支出176.5亿元,增长39.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00.2亿元,
一般预算支出145.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7%和29.8%。一般预算收入中,增值税16.3亿元,增长35.4%;营业税17.7亿元,增长26.1%;企业所得税14.1亿元,增长63.2%。
金融运行平稳。2007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164.9亿元,比年初增加106.1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97.0亿元,比年初增加50.5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95.0亿元,比年初增加30.0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14.8亿元,比年初增加66.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51.7亿元,比年初增加33.6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83.1亿元,比年初增加5.6亿元。金融机构现金收入3708.2亿元,现金支出3690.4亿元,双双比上年增长23.0%,收支相抵,净回笼货币17.8亿元。
保险业进一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33.97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37亿元,人寿险保费收入28.6亿元。全年赔付额11.16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额2.71亿元,人身险赔付额8.45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2007年,全市普通高中81所,招生4.4万人,在校生12.9万人。普通初中376所,招生10.9万人,在校生32.7万人。小学2315所,招生10.8万人,在校生63.0万人
。幼儿园在园儿童10.8万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121所,招生6.1万人,在校生14.9万人。特殊教育学校招生158人,在校生1106人。普通初中入学率99.4%,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0%。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45.5万人次。
科技事业不断发展。2007年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0万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3.0万人。全市拥有科学研究开发机构27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0万人。全年科研经费支出24.0亿元,其中研究和发展经费支出11.0亿元。全年科技活动项目(课题)1650项,其中,市级以上科技成果鉴定206项,市级以上科技成果获奖186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定发展。2007年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6个,文化馆17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7个,档案馆17个。年末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5座。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95.6%,电视人口覆盖率96.2%,有线电视用户64.0万户。市级电视台周播出时间419.0小时,市级广播电台日播出时间54.0小时。
卫生事业继续改善。2007年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31个,床位2.0万张。卫生防疫机构16个,妇幼卫生机构16个。卫生技术人员2.2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助理执业医师8701人,注册护士7140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人员1178人,妇幼卫生机构人员1151人。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52个,床位3328张,卫生技术人员4077人。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市各地普遍展开。全市在校生体育达标率达99.3%。全年共举办市级运动会及各种体育比赛112场次,参加运动员3.4万人次。我市运动员在国内外各项体育比赛中,获得省级以上金牌102枚,银牌72枚,铜牌66枚。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1693人,环境监测人员388人,各级环境监测站10个。城市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全市建成16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286.4平方公里;
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2个,面积达205.2平方公里。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增强。城市日集中处理污水40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1.8%。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6.0%。全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7天。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控制工作继续加强。2007年年末,全市总人口650.45万人,常住人口634.15万人。全市出生人口6.76万人,出生率10.43%。;死亡人口3.23万人,死亡率4.99%。;全年净增人口3.53万人,自然增长率5.44%。。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50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1%;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830元,实际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4038元,实际增长12.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56元,增长11.8%。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职工参加失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和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制度继续推进。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59.7万人,参加养老保险职工69.6万人,增长43.8%;参加医疗保险职工74.6万人,增长10.2%。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改善。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达11238张,福利院收养7839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9253人。全市拥有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649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3个。
注:
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