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不遇的大雪、连续数天的低温、长久不化的冰冻……回想刚过去的这个冬季,不少市民印象深刻。昨日,市气象台公布的数据显示:这个冬季,全市季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0.5℃,达到了气候意义上的“冷冬”,成为新世纪以来2005年之后的第二个“冷冬”。
气象学上的冬季是指头一年的12月到第二年的2月,要确定它是“暖冬”还是“冷冬”,得看这3个月的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气温偏高还是偏低。如果高于常年同期气温0.5℃,即可认为是“暖冬”;如果低于常年同期气温0.5℃,则为“冷冬”;与常年同期气温上下相差0.5℃之间为正常。
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我市气温的阶段性起伏非常显著,好像踩着跷跷板。12月到1月上旬,我市不见冬天的影子,气温显著偏高。进入1月中旬,受持续强冷空气影响,气温急剧下降,平均达到-3.6℃,创下历史同期最低记录;整个中旬,日最高气温在0℃以上的只有两天,这也是我市气象记录上从没有出现过的。其中1月14日,全市平均最低气温达到-10℃,日平均气温为-6.6℃,为我市近10年来冬季最冷的一天。
至2月上旬,我市气温仍较常年严重偏低。其中,1月下旬各县(市)平均气温为-5.4℃至-2.7℃,全市平均-3.7℃,较历史均值低了4℃。经过2月中旬的过渡,2月下旬,我市气温又急剧攀升,幅度之大达到“异常偏高”。
尽管“入冬”和“出冬”的气温都显著偏高,但1月中下旬的气温持续偏低还是使1月平均气温与2000年并列成为近30年来最低,季平均气温也比历年偏低0.5℃,达到“冷冬”水平。
市气象台农业气象高级工程师董廷猷说,“冷冬”的出现并不能否定全球变暖、气温回升的大趋势。这个冬季,我市共出现8次明显降水过程,最大积雪深度曾达11厘米至20厘米,但最大过程降雪量全市平均只有21毫米。从低温和冰冻程度上讲,只能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正常状况。而南方多个城市遭遇罕见雪灾,则是地球不断变暖、大气层能量增大,导致气候极端事件出现几率增大的反映。
本报记者 石蕴璞 通讯员 张俊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