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双休日,扫墓达到高潮:车多、人挤、花贵。真可谓清明节未到,祭奠、踏青先热起来。
清明扫墓各纷然
民俗家董高生说,清明扫墓习俗始于唐,已延续上千年。唐诗里有“清明扫墓各纷然”名句。
作为清明扫墓习俗发源地之一,洛阳乡村为何没有清明前后扫墓的习俗?
董高生说,清明扫墓只是一个笼统的称谓。实际上,洛阳及周边一带上坟,都是春秋两祭。春祭就是所说的清明扫墓,从正月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明节;秋祭一般是从农历九月底到十月初。
春祭起始的时间洛阳各县(市)“十里不同俗”,有正月十五前后开始的,也有二月开始的,但结束时间都不迟于清明节。洛阳老城的春祭是从农历二月十五开始,延续到清明节。
董高生认为,清明扫墓习俗与踏青风俗相辅相成,人们在祭奠亲人的同时,全家一同郊游,别有一番风味。所以,清明放假会使这一传统文化大发扬。
为什么现代城里人习惯把清明节与扫墓连为一体?董高生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新中国成立后,有组织的纪念烈士活动统一安排在清明节或稍前几天,官方活动影响了民间习俗,使清明扫墓意识在民间不断加强。二是越来越多春季上坟的家庭受工作时间限制,逐步接受清明扫墓的时间安排。三是随着旅游业发展,扫墓与踏青成为城里人全家游春的一个活动。
祭奠方式欠文明
29日下午,记者在龙门西山公路口看到,小摊贩出售着火香、蜡烛、冥币、纸元宝等物。在一座陵园门口,有人卖黄菊花、油菜花。
进入陵园,许多松树上挂满白纸条,陵园内随处可见祭奠的场景,空气中弥漫着烟味。人们多是直接在亲人墓碑前烧纸和烧香,没有采取任何防火措施,而他们身旁就是绿油油的松树。
也有一些市民的祭奠方式较文明。一位中年男子提着一袋黄菊花,祭奠时把花瓣撒在亲人的墓碑旁。少数市民带着铁桶,把纸和香放在铁桶内烧,待烧完后把灰倒在垃圾点上。
林业部门人士说,春季干燥少雨,人们焚烧冥纸寄托哀思时,要注意采取防火措施。
一位祭奠亲人的市民说,一方面要自觉转变祭奠方式,文明祭奠;另一方面陵园应当加强管理,为祭奠者准备铁桶等工具,引导、督促市民规范祭奠。
扫墓带来踏青热
29日中午,在孟津县会盟镇扣西村千亩黄河滩上,天空中飞满了五颜六色的风筝。在工商部门工作的杨先生说,他一家3口是扫墓后又来踏青的。
扣西村党支书赵发欣说,每年春、夏季,前来旅游的城里人络绎不绝。去年村里办起了风筝会,现在每到双休日,来放风筝的有上千人。今年清明节,村里打算举办更大规模的风筝节,吸引更多的风筝爱好者。
据了解,近来,扫墓后前往近郊踏青的人不断增多,农家游随着清明扫墓提前火爆起来。
有关人士分析说,清明小长假,很多家庭会专一去踏青。清明节又处于牡丹花会前期,有利于形成第一个赏花高潮。
本报记者 王继辉 李银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