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本报牵线,社会爱心人士给山里学生送图书。记者 高山岳 |
|
本报记者 张广英
2003年,我还是一名见习记者,一次偶然的机会,参加了一次捐书助教活动。不料,那次本不是采访的“采访”,却影响和帮助了很多人,也成了我人生中一次非常难忘的经历。
那时,我还没有多少新闻敏感,只是对很多事情充满了好奇。一次在洛阳师范学院采访时,认识了热心人平子,得知她办了一个捐书助教网,要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就告诉她:“如果缺人手,我算一个志愿者!”
于是,一次大家在洛浦公园散步聊天时,平子说,她准备趁周末到栾川县搞一次调查,还缺义工,问我去不去。想到周末出去不会耽误工作,我就答应下来。
回来后,向部门领导作了汇报。结果,这次志愿活动变成了“采访”。到深山里进行贫困调查,按平子的想法是徒步,大家带着书本等物品,有车就搭车,没车就步行。但大家认为,到那里,没有车是不行的,必须开车去。于是,洛阳电视台一位同行开车,当然也带了摄像机。平子还带了两名义工,背着大背包,里面装满了学习用品和吃、用物品。另外,栾川当地的常红康也报名当了义工,开了一辆面包车等在路上,自告奋勇地充当“向导”。
本来不太熟识的几个人,就这样为了大山深处的孩子走到了一起。2003年10月28日,我们出发了,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大家跋涉在叫河、三川、狮子庙、秋扒等乡,走访偏远学校、穷困家庭。途中的艰辛和危险也令人时时捏着一把汗:天还没亮,汽车在河中撞上石头,只能挽起裤腿跳到水里推车;山路太陡,布满石子,汽车上不得下不得,只能推车前行,又被泥浆溅得满身脏;夜深了还在翻山,颠得头上能开“包子铺”;路窄又坎坷,面包车开到半路,突然侧立,差点翻了……两天后,随平子而来的两名义工退出了,好在“向导”常红康一直开着面包车领路,使我们能到达那些偏远而艰苦的地方。
所到之处,看到的是老师的无奈、孩子的懂事、家长的辛酸,他们的泪水使我的心情很沉重。每每想起来,我都觉得,栾川大山之行是我一次真正的人生体验。
常言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那应该是比较久远的事情了吧?可是,在大山深处,因为拿不出每月五六元钱的生活费而不得不退学的孩子并不少见。一位老人抚养品学兼优的孙女读到了高中,无力再供下去,流着泪说“谁供她读书,就把她送人”;一位母亲不想再连累亲友,绝望地对一双儿女喊出“再不退学,就和你们断绝关系”;有的女生失学回家,只能早早嫁人,但心愿是“将来再苦,也要供孩子上学”……而那些濒临退学边缘的孩子是那样小心翼翼,只要能上学,他们愿意天天饿肚子;还上山采连翘,哪怕3天卖不了1块钱,也要守住读书的希望……
4天的时间,平子着重采集贫困生的资料,我也收集了大量素材,并被一路所见的人和事感动着。记得初稿写了一万多字,打出来厚厚的一沓。一个星期后,经过数次修改的《大山深处的孩子们》系列报道终于在晚报刊出了,前后共分4篇,总共近8000字。
在我的想法里,这本是一次志愿活动,不料后来变成了一个系列报道;更让我始料未及的是,稿件刊发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甚至有读者因此记住了我的名字,说只要有我的报道就会买来看,这句话成了对我最大的激励。
第一篇报道在11月11日刊出,当天,报社热线就几乎成了“爱心专线”。很多人在电话里哭了,大家难以想象,有那么多的孩子在失学边缘挣扎,有那么多的贫困家庭需要帮助。不少读者直接问:我要资助一个孩子,每学期需要多少钱?我想帮助那些孩子,应该怎么做?有多个读者在电话里指名要捐助同一个孩子,有些人干脆拿着报纸来到报社捐钱,一位身患残疾的男子也拄着拐杖爬上报社办公楼5楼,把积攒的零钱放到热线值班室桌子上。
电话声声,人来不断,怎么办?我有点招架不住了。我们不能收钱,应该联系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联合推出爱心捐助活动,公布一些贫困生名单,由热心读者直接捐助。当时,报社作出这样的决定。
于是,那几天,我又多了一项任务:下班后,把要求捐助贫困生的读者名单、单位和电话抄送希望工程办公室,并把那些等在热线值班室的读者也领过去,让他们挑选捐助对象;同时把希望工程办公室选出的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名单拿回来,刊登在第二天的报纸上。
据不完全统计,短短一星期时间,希望工程办公室就收到5万多元爱心捐款,有260多名孩子得到资助。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数字还在增加。
从2003年11月到现在,4年多过去了,我也由当时的见习记者成长为一名编辑。3年多在记者岗位上,我跑了很多地方,也写过大大小小的很多稿子,但大山深处那些孩子总令我难忘。有时也想再重走一下当时的路,看那些孩子现在怎么样了,却因为时间紧张等很多因素,总也没能实现。好在,2007年暑假快结束时,我突然接到一个来自西工区的电话,对方说自己是朱晓峰,当初在栾川捐助了两个学生,女生已经考上大学,男生也读了高三,准备在洛阳一聚,想让我也去。
就这样,去年夏天,我见到了那两个已经长大的孩子。4年前,他们向隅哭泣,彷徨无助,现在已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看到他们和朱阿姨像一家人一样散步、聊天,朱阿姨为他们做饭、洗衣……我的心一下踏实了,因为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种改变:走出大山,这些孩子拥有了更多希望;付出爱心,城里人也生活得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