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T33版:纪念特刊·百姓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报人风采
新闻110伴您同行
永远追求
第一时间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篇  
2008 年 4 月 4 日 星期    【打印】  
永远追求
第一时间
  本报记者 杨海彤 

  《第一时间》是这样创办的

  2001年底,又到了本社内部人员轮岗调整的时候。按照报社那时的惯例,每两年报社内部的采编人员就会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一次调整。

  我在洛阳日报跑农口已经5年,想换一下岗位。一天,和当时同在日报的郭万志、陈运团遇到了一块,说起去向,他们说准备到洛阳晚报开辟一个舆论监督性的栏目,我一听心就动了。

  郭万志在日报群工部从事舆论监督类报道已有几年时间了,有丰富的工作经验;陈运团在日报社会部当记者,对舆论监督类稿子也有涉猎。而这一块对我来说是一个新领域,平时看到他们笔锋锐利的稿子心中好生羡慕,同时记得在上学的时候老师就讲过“没搞过舆论监督的记者就体会不到记者的真味”,所以立即决定和他们并肩战斗。

  当时,日报开设了《新闻110》栏目,晚报还没有同类栏目。晚报63232110这个电话,是百姓热线,虽然也发了不少批评稿,但没有一个栏目统领,略显得有些散。于是我们几个便商议利用63232110这个电话,开设一个类似日报《新闻110》的栏目,把晚报的舆论监督类栏目做大做强。

  我们首先把想法向当时主管晚报采访的副主编袁星勃作了汇报,得到大力支持,其后也得到报社领导的大力支持。后来,我们经过再三斟酌,将这个栏目定名为《第一时间》,报社领导对这个栏目也寄予了很大希望,我们几个被编入“特别组织”——机动组,不属采访中心任何科室管理,直接对袁星勃副主编负责。《第一时间》就这样诞生了。

  创办初期的艰辛工作

  我们几个人都是怀着“在舆论监督领域闯出一片新天地”的想法投入新栏目创办的,工作劲头非常足。

  在栏目得到批准的当天,大概在晚上6点前后,我们接到了一个出租车司机的电话,他投诉一名喝了酒的执法人员坐他的车不掏钱,追下车要车费时,对方将他的车狠狠跺了几脚后扬长而去。按原计划,该栏目稿件隔天才推出,但郭万志和我商量,说既然已基本准备好了,咱早一天推出就早一天扩大影响。我们便马上前往采访,当晚写出了该栏目第一篇稿子。

  那个时候采访条件很艰苦,报社还没有采访车,为了尽可能早地赶到采访现场,郭万志的摩托车就成了我们的采访车,大冬天的,骑摩托车采访那个冷呀,至今想起来周身还冷飕飕的。那时常常是郭万志骑车带着我去,到了目的地我在采访,他在一旁又是搓手又是跺脚的,活动着麻木的身体,等我采访结束后,再带着我回去。

  有次我们到周边一个县采访菜市场里的“肉霸”,晚上11点从报社出发,到那个菜市场后,就蹲在一个角落里观察到天亮,目击了“肉霸”欺行霸市的全过程。中间摄影记者拍照时由于用了闪光灯,还被“肉霸”发现了,所幸摄影记者身手麻利,拍了照片迅速离开。天亮之后我们又来到当地公安机关,通报了当晚看到的情况。警方认为这伙人的行为已涉嫌犯罪,于是根据我们提供的情况马上实施抓捕,我们又跟随公安人员采访抓捕全过程。当采访完全结束之后,时间已过去10多个小时。回到报社写完稿子,我们趴在办公桌上很快就睡着了……

  被逼出来的获奖稿子

  和所有新创办的栏目一样,该栏目开设后线索不是很多。我们几个便商议,最初接到的市民投诉电话,必须做到每一个电话都有回应,给反映问题的人一个明确答复。即使这样,一段时间内,电话量很有限,有时一天连一个稿子都不能保证。

  有一天,已到了晚上7点,但我们将当天的线索翻了许多遍,也找不出一条可以采访成稿的。热线电话也长时间不响,万般无奈之下,万志和运团带着沮丧的心情回家了。

  (下转T34版)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