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温燕
说起《民生提醒》这个栏目,本报老读者都知道,这是一个“老牌”栏目,早在五六年前,日报的社会新闻版上就有了。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从去年4月起,该栏目“变脸”了。
首先是栏目的“属性”发生了变化——归入《新闻110》大栏目。
其次是栏目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由美编专门设计了栏目题花式样,黑色背景上是红色的“新闻110”和黄色的“民生提醒”的栏目名称,色彩鲜艳,抓人眼球。
再次,刊发时间更稳定了——以前刊发时间不稳定,有时三四周也不见一次,现在经常上报,和读者越来越“熟”。
更重要的是,报道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单一地报道天气预报、火车时刻变动情况转为更广泛的内容,只要是群众关注的民生内容都被纳入这一栏目中。
如今的《民生提醒》可谓包罗万象:有关注火车、汽车、民航信息的“交通提醒”,如火车票预售期延长了、航空公司推出优惠机票了等。有关注市民购物的“消费提醒”,如《“依云”矿泉水在我市下架》、《购买电动自行车 当心三类经销商》等。有关注市民健康的“健康提醒”,如《乙脑疫苗现断档 明年4月可接种》、《吃鲶鱼不卫生属无稽之谈》等。有关注市民教育问题的“教育提醒”,如《选购电子辞典要明确使用需求》、《让高考录取通知书顺利到家》等。有针对社会治安的“治安提醒”,如《骗子表演逼真 假钞换成真钱》等。还有针对国家、省、市相关规定的“解读提醒”,如《退飞机票有新规定》、《卧铺票可以改签 改签坐票退差价》等。
此外,为了丰富报道内容,负责此栏目报道的栏目部的记者还积极与公安、医药、电力、工商、税务等部门联系,针对一段时间内读者反映较多的问题进行报道,力争让该栏目成为市民的“贴心小棉袄”。
一位读者的话很具代表性:《民生提醒》稿件的篇幅都不长,一般只有四五百字,却很实用,报道的都是百姓关注的事,针对性很强,感觉距离普通市民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