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T38版:纪念特刊·百姓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及时雨”福泽三胞胎
报人风采
《民生提醒》:读者的“贴心小棉袄”
在搜寻中,感动着30年前的感动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下一篇4  
2008 年 4 月 4 日 星期    【打印】  
“及时雨”福泽三胞胎
  杨木霞和她的三胞胎儿子。 邓德洪 摄
  本报记者 邓德洪    

  三四月之交,春暖花开,在风景如画的中国国花园内,记者见到了杨木霞和她的三胞胎儿子鄢亦乾、鄢亦坤、鄢亦南。如今已5岁多的“鄢氏三兄弟”,乐颠颠地满地乱跑;饱受生活磨难的杨木霞,把自己收拾得神清气爽。

  “过去5年来,我们一家人遭遇一道道难关,洛阳日报的报道就像一场场及时雨一样,呼吁社会各界一次次为我们雪中送炭,让我变得乐观、坚强……”望着阳光下撒欢的仨孩儿,单亲“苦妈妈”杨木霞深情地说出了这番话。

  “真没想到,记者会不请自来”

  很多人认识杨木霞,都是从本报2003年6月19日的一篇报道——《三胞胎嗷嗷待哺企盼社会关爱》开始的。

  当时,住在天津路29号街坊的杨木霞,家里是这样一幅惨淡的光景:公公婆婆年过七旬,常年不能断药,退休工资仅够自保;丈夫鄢红文在涧西一大厂扫地,每月工资410元,但20多天前下了岗;时年30岁的杨木霞要在家照看仨孩儿,一直没找工作;三胞胎当时才半岁多,每天要喝两袋奶粉,虽然喝的一直是最便宜的奶粉,但一个月也得花去500多元,随着鄢红文的下岗,家里连买奶粉的钱都没了……

  看到鄢家的困境,有邻居建议杨木霞拨打63212345求助,说“那是洛阳日报的‘新闻110’,专管市民的烦心事”。但杨木霞没打这个电话,“自己只是一个平头老百姓,想都没想过这辈子会和报纸发生关系,人家非亲非故的又怎么会关注自己呢?”

  杨木霞没想到,2003年6月18日上午,正当一家人愁眉不展时,邻居汤女士瞒着她给“新闻110”打了一个“报料电话”;当天下午3时,记者“不请自来”,敲开了她的家门。

  “记者的到来,让我们非常意外。他说话特别实在,很快就打消了我们的紧张情绪。在询问我们的家庭状况时,他让我们‘有什么就说什么,不要有任何心理包袱’……”

  杨木霞回忆说,那是她生平第一次接受采访,在说到“眼下只能用白糖水蘸馍喂孩子”时,她实在忍不住,当着记者的面落下了眼泪。就在那一刻,她注意到记者也是表情凝重,眼圈发红;也就在那一刻,她发现记者并不是一个遥远陌生的职业,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对百姓疾苦感同身受的普通人。

  “读着报道,我们全家都哭了”

  杨木霞清楚地记得,记者当天下午6时许离开她家,第二天一大早就有邻居跑来告诉她:“今天的洛阳日报报道了你们家三胞胎的事情!”

  “这么快!”杨木霞别提多吃惊了,她原本以为至少得等两三天呢,“看来,记者肯定是头天一采访完就赶回报社,连夜加班写出了报道,真够辛苦的!”

  杨木霞急切地找来了一份洛阳日报。果不其然,在头版下辟栏位置,有一篇800余字的报道——《(引题)母无工作,父又下岗,家里没钱买奶粉——(主标)三胞胎嗷嗷待哺企盼社会关爱》;文旁还配发了一张照片:不解人事的三胞胎兄弟东张西望,神态各异,父亲鄢红文蹲在一旁,愁眉苦脸。

  看着报道,杨木霞的眼泪再次滚滚而落。

  “文章说:‘过去,他们家靠着鄢红文的收入和亲朋的接济,日子勉强过得去。然而,20多天前,鄢红文下岗了,嗷嗷待哺的三胞胎生活陷入困境’、‘他们每天就给孩子们泡点馒头吃,3个小家伙居然吃得很香,一点也不知道父母愁得睡不着觉’……这些话写出了我们家的实情,写到了我们的心坎儿里呀!”

  杨木霞说,她当时含着眼泪,把报道一字一句地读给公公婆婆听,两位老人也是一边听,一边“啪嗒啪嗒”掉眼泪……

  最让她没想到的是,这篇报道在社会上同样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引来了各界人士的关爱:

  时任涧西区区长的李新当天看到报道后,立即指示有关部门“特事特办”,尽快为杨木霞一家办理低保;鄢红文所在单位领导同意他重新上岗;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送来了2000元慰问金和一箱奶粉,还为三胞胎免费体检、办理保健卡;许多爱心企业和市民成批来到鄢家看望孩子、送钱送物……

  “连续好几天,我们家来人不断,光是给孩子送来的奶粉,就够他们吃半年的了。靠着这些奶粉,仨孩儿从半岁一直吃到了1岁零2个月,七八个月哩!”杨木霞感慨说,“洛阳日报一篇及时的报道,实实在在地帮了我们一个大忙,让我们减轻了多少压力呀……”

  “没了爸爸,多了些叔叔伯伯”

  就这样,鄢家渡过了最初的难关。三胞胎一天天成长起来,开始了牙牙学语、蹒跚走路,可是由于他们生下来就体弱多病,又常常一病俱病,仅靠鄢红文一个人的工资,越来越入不敷出。

  2005年8月10日凌晨,鄢红文因故身亡。从此,照顾公公婆婆和仨孩儿的重担,落在了杨木霞柔弱的肩膀上。

  没有了丈夫当顶梁柱,仨孩儿转眼又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每个月光入园费就得好几百元。杨木霞收起眼泪,强忍丧夫之痛,开始张罗生计。2005年9月1日起,她在离家不远处租房开了一间小理发店,给人理一次发只收1元钱。

  不难想象,一个女人只靠低保和理发的一点收入,要把当时不到3岁的仨孩儿拉扯大,是何等艰辛!不少邻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又向杨木霞建议说:“要不,再给‘新闻110’打个电话吧?”杨木霞没有答应,她说:“从前的恩情还没有报答,哪能为了我这一家人的事,再给报社记者添麻烦呢?”

  然而,在2005年12月25日上午,本报记者又一次“不请自来”——又是邻居汤女士瞒着她给“新闻110”打了一个电话,道出了鄢家的变故。

  杨木霞第二次接受记者采访,她一边诉说家事,一边止不住地掉眼泪——自打失去丈夫后,仨孩儿三天两头生病,她连给孩子们买棒棒糖的钱都没有,她心里有多少辛酸、多少委屈、多少苦楚,想找个人好好说说呀!

  基于对记者的信任,杨木霞说出了一个特殊的心愿:仨孩儿经常哭着“要爸爸”,能否请一些热心正派的男士,以叔叔、伯伯的身份走进孩子们的生活中,经常去关心他们、教育他们,弥补一下他们永远找不回来的父爱?

  第二天,一篇2000字左右的报道——《单亲“苦妈妈”:寻父爱,只为哥仨健康长》在本报见报,杨木霞的境况和心愿令许多读者落泪,不少人致电本报说:“这一家人太不容易了,一定得去看看他们、帮帮他们,实现一位单亲妈妈的心愿!”

  接下来几天,西工区的张女士夫妇天天都赶到鄢家,每回都给小哥仨带去不少玩具和零食,还把他们带出去吃饭、逛公园;我市某县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先生,向杨木霞的银行账户里汇去了1000元钱;李女士把自己治小孩发烧的“秘方”无偿送给了杨木霞;河洛中学校领导张家森等人,带着1000元现金和各种慰问品前去探望:“我们这些人都是孩子的叔叔、伯伯,一定会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多少爱心,叫我如何能报答”

  通过这次报道,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杨木霞和她的三胞胎儿子,给予了他们实实在在的救助,使得杨木霞渡过了失去丈夫后的第一个难关。作为采写报道的记者,我们对此深感欣慰。然而,这一家人的境况实在是太让人牵挂了,从那以后,每当有合适的救助活动,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们。

  ——2006年2月12日,鄢家失去顶梁柱后的第一个元宵节,杨木霞和仨孩儿没有在愁云惨雾中度过,而是快快乐乐地度过了这一天。因为早在节日到来前,我们就开始与一家企业筹划“元宵节特别爱心行动”,邀请“2005年新闻热线人物”吃元宵晚餐、逛洛阳新区、看音乐喷泉,而杨木霞一家人首先进入了我们的邀请之列。

  那一天,杨木霞把孩子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坐进了我们安排的专车。一路上,小哥仨不停地欢叫闹腾,杨木霞脸上也不断绽放笑容。一到饭店,小哥仨就被一大堆玩具所包围,别提有多高兴了。晚餐后,抵达新区看音乐喷泉,小哥仨乐不可支地拍起手来……

  “原本担心过节时会很凄凉,没想到报社还挂念着我们咋过节,带给我们这样的欢乐……”杨木霞说,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仨孩儿仍对喷泉念念不忘,而她本人也逐渐走出了失去丈夫的阴影,变得开朗起来。

  ——2007年5月13日,母亲节,本社洛阳晚报发起“感恩母亲特别行动”,记者与志愿者一起走上街头,向路人义卖康乃馨,所得款项分别捐献给我们之前寻访到的13位贫困母亲。这一回,杨木霞再次成为我们的第一个捐助对象。

  当天下午,我们把1元、2元、5元凑成的300元义卖款送到了杨木霞家中。头一回过母亲节的杨木霞,激动得半天才说出话来:“这300元足够3个孩子上半个月幼儿园了,捧在手里沉甸甸的,不知包含了多少人的爱心,叫我如何才能报答?”

  “学会感恩,将来要回报社会”

  过去5年来,本报发起的一次次“特别行动”、社会各界的一次次“雪中送炭”,被杨木霞形容为“心灵的温暖”。杨木霞说,尽管家中屡遭不幸,但这些“心灵的温暖”让她增添了支撑下去的力量,让她学会了用乐观、坚强、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让她觉得眼前的日子再难,也总有个盼头了。

  过去5年来,杨木霞想得最多的就是:早日把仨孩儿养育成才,将来让他们尽最大努力去回报社会的关爱,而她自己到时也要去帮别人照看老人和小孩,为社会奉献微薄的力量。这位文化程度不高、积蓄很少超过200元的“苦妈妈”,在长期受助的过程中,也已开始用实际行动去感恩、去助人、去从身边小事传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真谛——

  来她店里理发的客人,很多都是听说她的事情后,大老远专门跑来找她理发的。对于这些带着爱心而来的客人,她总是满怀感激,坚持“用最好的材料,收最低的费用”。

  有一天,她在街上遇到两位乞讨的老人,说是“孩子生病住院了,等着用钱”,她毫不犹豫地把自己身上仅有的10元钱掏给了老人。

  2007年2月5日,本报发起“我给邻居拜个年”活动,她专程赶到本报编辑部,讲述邻居们几年来对她的帮助,并给这些好心人拜个早年,祝愿他们一生平安。

  2007年5月28日,洛阳晚报推出“牵手孤残儿童,共迎快乐‘六一’”活动,邀请爱心家长和孩子带领一名福利院孤残儿童,一起观看大型童话剧《睡美人》。杨木霞提前为自己和孩子报了名,当天带着许多零食和玩具赶到活动现场,把礼物送给了这两个“更不容易的孩子”……

  杨木霞说,如今,她从原来的“很少看报纸”,变成了现在的“每天找报纸看”。在她心目中,洛阳日报是一张“具有强大的感召力量”的报纸,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老朋友”。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