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T29版)这场50年未遇的特大雹灾发生后,报道雹灾地区的生产自救情况成了“灾区纪行”报道组的报道任务之一:采访组兵分两路,张拴主任率队采访遭受雹灾的地区,黄长明副主任带队南下采访旱区。
1995年的旱灾从表面上看不像其他灾害那样导致房倒屋塌、树断路毁,却持续折磨着灾民的心,他们盼望老天赶紧下雨,有人甚至听到尹相杰的那首流行歌曲就烦。采访组在夏收时节到了孟津县平乐镇,邙岭上成片的麦子只有一拃多高,一个农民一边割着麦,一边对记者发牢骚:“回去跟广播站、电视台说说,这都旱成啥了,别叫那个小胖子成天‘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没完没了地唱啦!”这个情节,我们虽然当时没有写进稿子,但却没有因时间过去了12年而在脑海中湮灭。
当时,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正在建设,新安县还没有出现“千岛湖”,畛河因缺水长期断流,燕子从南方回来后,找不到建窝的湿润泥土,就衔农民盖房子刚和好的湿水泥做窝……采访中,记者们感受到了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大旱之年,偃师南北二山上种的小麦形成了鲜明对比:北邙岭上小麦大幅减产;而南山因为有陆浑水库东一干渠提供的灌溉便利,麦秆粗壮、穗大粒饱,一派丰收景象。记者由此写出了《东一干渠福泽千年旱塬》一稿。
灾害面前,“灾区纪行”采访组对当地干部积极组织农民抗旱救灾的典型事迹给予了高度关注,《旱乡走出了民兵连》对汝阳县武装部组织民兵外出打工的情况进行了报道;《以富帮穷传佳话》对伊川县城关镇南府店村帮助受灾严重的三龙口村打机井、架高压线进行了报道;《王村有个好支部》、《心系群众的基层干部》反映了县、乡、村各级干部关心受灾群众疾苦的事迹。
“灾区纪行”采访活动是1991年底至1992年底进行的解决洛阳山区农民吃水问题的报道的延续。在这次活动中,本报历时两个多月、通过37组报道对灾区进行了全景式的扫描。回想起来,当年灾区群众能够在大灾面前镇定自若,积极开展生产自救,确保连续大旱不饿死人、不渴死人,是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结果,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结果。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也为能为洛阳的抗旱救灾工作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感到自豪和欣慰。